首页 >> 通信新闻 >> 信息发布 >> 正文
 
【百度进化】李明远:超级移动产品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2月20日 13:08    

今年是百度移动业务的爆发年。除了大手笔的并购外,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云、百度手机输入法、百度魔图、百度视频、91桌面等13个应用用户数过亿,成为国内拥有超级应用最多的公司之一。百度是怎么做到的?

口述/百度副总裁李明远

想不明白也要先试

2009年的时候,创新和创业依然活跃,但行业的本质还缺乏一个大变革的机会。但移动这一拨(机会)一起来,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固有秩序,包括技术产品和商业逻辑都被瓦解了。大家认为移动上能长出很多百亿美元的公司。大家知道大风要来了,要站到风口上去。小公司有机会,大公司一样有机会。这个时候不拼,往后看五年,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有百度人都看到这一点,都被激发了,不做点什么事对不起自己的智商和脸面—你做了多年的互联网,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你的团队没搞出点名堂,你好意思出去跟别人吃饭吗?

百度的价值观,对创新、产品的理解,要求我们站在用户体验角度,考虑的是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满足程度和完整体验。尽可能把握大众需求而不是跟风,它是很理性的,但可能会导致员工有一点点保守,因为你必须先看得较为清楚了才迈出那一步。百度一直说,我们不去替用户决定他要什么,我们只做用户需要的。我认为这背后的逻辑是,弄明白了我就迈出这一步,弄不明白的时候,我宁可向前看一看。

PC时代,百度的基础比较好,微创新没有问题。看到机会了,可以先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想得很充分了然后再切进来。但问题在于,一旦别人把壁垒建起来,就容易错失机会。比如百度把视频行业看清楚了,知道结构是怎么样的,根据各种经验再去做,很快就起来了。而电商,它很重,你以为你看不清楚,其实别人也看不清楚,但是别人更愿意试,等到别人试明白了,你也看清楚了,但壁垒就比较高了,最好的切入机会也就错过了。

现在,很多事物的变化往往快得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苹果手机,可能你还没用过iPhone1,2就已经出来了,2还没有来得及攒钱买,3又出来了。我看到一篇庄辰超访谈(去哪儿CEO)的文章。起初庄辰超跟戴福瑞创立去哪儿的时候,找了200家VC,都没有人愿意投,最后谈到300万美元的投资能占很多股份。这些错过的VC们也投资过很成功的公司,为什么当初不看好去哪儿呢。投资人说,当时还没有电子机票,把机票信息搜索出来了也买不了,体验不好。可是去哪儿融资一年以后,电子机票出来了。你问戴福瑞和庄辰超,他们当时知道一年以后电子机票就起来吗?他们也不知道。再比如3G,百度是中国最早注意移动互联网的。可是当时欧洲的3G运营商连续四年都是亏的,中国的运营商牌照还不知道怎么样。2009年发牌的时候,我们觉得没这么快,但实际速度很快。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试,不能等。所以2011年大家就开始反思。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把发扬百度传统和打破常规结合起来。大家都看得清楚,百度最有价值的生态其实是移动生态。(我当时提出),如果百度要做一个云的战略平台,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加到搜索上去(注:百度现在力推百度移动云平台,并以此来构建移动生态)。搜索是百度最稳定、最擅长做的东西。百度要在局部上做突破性的创新,就要敢于冒险。

2009年开始,随着触屏机的大量上市,有很多人曾提议搜索结果可否改得更移动化、更适合触摸,但真正上线的产品没人敢做得太激进。随着触屏更普及,我们又开始拷问该不该让手机搜索结果链接全区域可点。当时内部的争议非常大,按照百度的规范,搜索是一个一天上十亿次搜索请求的产品,随便改变,万一用户不接受呢?链接全区域可点,没人敢做,包括谷歌。但是我们分析,在PC端,鼠标很小,链接可点是最佳的选择了;但在手机端,用户要上下滑动拖动,用手指去点链接,其实很费劲,改成全区域可点就方便多了。但点击跟往这儿滑的动作非常像,有可能会造成误点,技术必须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投入很多精力,收集大量的触摸数据去分析:怎样的行为是更接近于滑的模型,上下的模型,怎样是一次有效的点击,从它的力度、停留时长、轨迹,找到一个误差值最小的区间,然后把这个区间定义下来,来识别这个行为。表面上看,这个改动很小,实际技术上要处理的东西很多,但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我们做了以后,全世界的搜索开始跟进。

[1]  [2]  [3]  
关注通信世界网微信“cww-weixin”,赢TD手机!
来源:综合消息   编 辑:Daniel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百度移动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