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11的主角们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1月1日 10:27
通信世界网讯(CWW) 2010年,淘宝双11交易量达9.36亿元;2011年大幅上涨为52亿;2012年更是井喷般到了181亿元。一系列的数据新高,打破了美国电商的最高纪录。且随着“双11”逐渐被人们接受为购物狂欢节,其影响也越发深远。 自电商出现后,买家、卖家、物流,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具象化。暂不论这种模式的前景和未来,今天只说在“双11”前夕这个特殊时段里电商模式下三个主体的个体特征。 良性态势无须赘述,但被它掩盖的那些不容忽视的弊端不能不提,借着以往的经验,再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在此整理成文,以供大家参考。 说买家: 电商的出现满足了很大一部分足不出户用户的需求:只需对着电脑敲击键盘即可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且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成长,更多的潜在用户被吸引了进来。 时日一久,需求用户觉得与实体店相比,电商模式给我的可以更多一些!比如服务,比如价格! 服务方面,无需面对面的交易行为有一个先天优势:可让买卖双方在文字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避免某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说,买家对所有卖家的认知是处于同一个阶段的。由此可知,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能在一段时间内满足需求用户,如:淘宝体。 除开服务,更值得买家关注的自然就是价格。 因为讯息的传播局限性,实体店面的活动很难做出互联网的热度,所以会直接错失不少需求用户。且因为讯息汇拢效率低下,他们也难以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电商则不一样,需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服务。 随着消费观念的定型、卖家服务的保持,买家最终的聚焦点会转移到商品价格上。想要买到更加便宜的、更加精美的、更加优质的商品成了共识。到了某个节点时,买家对目标商品的关注度又会扩散到一些关联商品上,从而激起购买欲。 重点来了,因买家的购买需求转变为购买欲望,理性消费被感性消费取代,加之这一点又被卖家极力引导和利用,“双11”这样的购物狂欢节便有了存在的价值。 说卖家: 离“双11”虽还有两周时间,但各大卖家的备战硝烟早已燃起。与平日相比,囤积2-3倍的货量不是多大事。 但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些卖家赚得杯满钵满的同时,一些卖家血本无归,黯然退场。 由此,在“双11”这个特定的日期,如何更大程度地促进商品的销售、如何最大限度地谋取利益成了各大卖家头疼的问题。 正规途径必不可少,此外的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才是重头。但不少商家显然理解有偏差,错误操作,甚至有意曲解,钻规则的空子。 以下为去年“双11”曝出的丑事。 若是系统错误还可以理解,但若是人为操作可就无耻了。 此外,不少卖家自作聪明,以为买家用户的智商能随意“戏弄”。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 辑:姜蓓蓓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