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讯(CWW) 移动互联网是神奇的催化剂,似乎任何跨界组合在此都可以碰撞并迸发激情/基情的火花。正如在金融领域我们所看到的:当金融遇到(移动)互联网,于是一切变得皆有可能;而当金融遇到硬件厂商,两者也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移动金融中最具潜力却一度步履蹒跚的手机支付或将因此,迎来最美的时光。
金融与移动互联网的牵手之缘
金融与移动互联网的“牵手之缘”正是“移动支付”,也是各方玩家最看好的移动金融切入点。 目前,该产业涉局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
具体表现为:
1)众多金融机构推出基于智能终端的APP应用,称为“手机银行”;2)移动运营商尝试进行基于NFC近距通讯技术的手机支付实践;3)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第三方移动支付APP,如支付宝、微信。
于此同时,业界媒体与咨询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移动支付的“钱景”广阔,各种说法,从7000亿到20000万亿不一而足,总而言之,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矿。事实上,也许上述说法有不少水分,但是市场反馈却也验证了关于移动支付的“钱景论”确符其实。
正如,招商银行凭借在手机银行领域布局,成功拿下千万规模的移动支付用户,成为移动金融战略下的首个赢家。如招行发言人介绍,招行转账汇款已成为手机银行客户最常用的交易,且每月交易金额及笔数均保持10%的增速,实现了有效交易客户及交易量的双重提升。如此成就,岂不令人垂涎。也正因为在移动金融领域的成功布局与堪称典范的移动金融创新,招行在2013年度数次领涨银行股也就显得自然而然。
至于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第三方移动支付APP,更是风头正盛、无出其右。正如业界传言:手机支付宝钱包已干掉POS机,微信支付将干掉购物车,两种形态的移动支付工具在不同领域分别开抢线下购物支付渠道,用户对其接受程度令实体销售无不向两者抛出橄榄枝。
移动运营商与手机支付的羁绊与瓶颈
相比上述两种移动支付应用,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支付曾经被视为三者中最具潜力者,可是,几年下来,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尽管大家对“手机支付”早有耳闻,尽管在媒体热情宣传下,用户对其的熟悉程度甚至超出手机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可迄今,手机支付仍然停留试点阶段。
当然了,其实这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确实也各有突破。
首先突围的是中国移动,它在2010年成功入股浦发银行,成功破解掉困扰手机支付的政策瓶颈,令业界倍感振奋,以为中国千亿规模的手机支付市场将由此而开。此后,2011年末三大运营商拿到支付牌照后,运营商与商业银行纷纷合作,追赶着抢占NFC支付市场。中国移动分别与中国银联、光大银行联合推出手机钱包业务,在带有“闪付”标识的POS机上刷手机;中国联通则与招商银行联合推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另外,中国电信将与银行合作采用HFC-SWP方案推出电子钱包,将规模投放NFC-SIM卡,并启动终端定制。
可惜的是,三大运营商最终还是低估了手机支付的普及难度。还是那句话,雷声大,雨点小,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并不是移动运营商不够努力,而是用户对移动支付真心不买账。从终端、到无线传感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用户使用习惯,最后到用户最关心的支付安全问题,无不羁绊了手机支付前进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