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讯(CWW) 最近,外资公有云服务相继入华,让原本不知压力为何物的国内企业,顿时压迫感骤增。以至于在亚马逊AWS宣布落地计划的当天下午,阿里云都特地宣布云计算服务降价的消息。
阿里云可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了,如此反应好比一只悠哉散步的猫忽然遇见了老虎,是一件多么跌份掉粉的行为啊!
尽管这几年云计算持续高热,但在我们这些业内人士看来,相比国外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国内云计算市场仍然处于初期,相关企业的规模也较小。这些外企的进入,带动国内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我不知道,但也许会带动起很多土豪客户对云计算的认识,并且给本土云计算企业来了个下马威。
目前国内的公有云服务商有哪些呢?以我平时打单时经常碰见的同行为例:包括电信运营商、世纪互联等传统商业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华为、金蝶、用友等综合型服务提供商;还有阿里云、百度云、盛大云以及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大咖。当然,还有像北京快网这样的新手。
那么国内的公有云市场是什么样呢?有人将国内公有云比喻成高速公路,我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恰当。某地要修高速公路,首先要政府指定的企业才能修,其他人修了不算;修好之后,要拿到政府相关许的车才能上去开,其他车不行;高速公路修好后,限速40公里;每5公里建一个收费站。
很多用户认为,中国还没有一个成熟可信的云服务商,可以提供低成本、高速度的网络信息服务。这句话应该从几个层面理解,成熟(有像样的客户、业务模式多元化)、可信(稳定、安全、不乱收费)、低成本(你懂的)、高速度(你懂的)。
前两个并不难达到,谁家还没有几个大客户啊,而且大客户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都会同时选择两三家云服务商互相backup。后两个因素就不是云服务商能主导的了,基础设施不标准、数据中心资源紧缺、带宽依赖运营商啦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在国外,机房是资本密集型的生意,是功能房地产,云服务商只要有钱买房买地,运营商会抢着拉光缆;在国内,机房就是房地产,一般人做不了。
成本方面,如果就CDN厂商来说,带宽占了50%的成本,其次是服务器和人工成本——这也是北京快网为什么鼓励客户自建DIY的原因,于公于私都是划算的。
另一方面,国内云服务商其实在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大,尤其是CDN天生带有云计算的基因。北京快网刘再德曾经说过,云存储本身并不难,难的就是经济性。
因此,国内公有云服务商的日子一直是好过的。直到外资企业一个接一个的进入。外资进入中国做公有云有三个绕不开的门槛:最难解决的是资质问题,最麻烦的是备案,此外还要有本地数据中心和公有云的运维单位。所以直到去年,微软才与世纪互联合作,才让其企业级云服务Office365和WindowsAzure在中国的落地。微软通过向世纪互联授权技术,由后者运营这两项服务,成功绕开了牌照。
微软成了外资的云服务商的成功样板,并被迅速复制。亚马逊也是采用类似的模式,通过与云基地达成合作,进入中国市场;IBM也与世纪互联展开合作,引入其云计算基础架构服务SCE+。此前,IBM已与首都在线合作,布局在中国的公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