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623期 >> 领航2014-OTT >> 正文
“微信们”的“钱”景在哪?
通信世界网 http://www.cww.net.cn 2014年1月6日 15:56
标签:微信
 

“微信正在改变中国人的通信习惯”,这种说法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自2011年初,腾讯推出微信1.0测试版以来,微信用户规模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微信从0到1亿用户,用时14个月;1亿到2亿用户,用时6个月;2亿到3亿用户,用时4个月……随后,微信用户数量稳定地以每4个月增长1亿的速度向前迈进。如今,微信用户数已顺利突破6亿大关。不仅在中国,国外亦是如此,Line、Kakao Talk、Facebook Chat等移动社交类应用分别在其各自领地上大行其道。简言之,全球早已刮起“最炫移动社交风”。

“微信们”手握大量用户,看似高枕无忧,其实心里有苦难言:盈利模式尚不明确,“来往们”(竞争对手)又虎视眈眈,真可谓内外交困。“钱景”在哪里,已成为移动社交类应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打通支付环节刻不容缓

微信5.0之所以被称为“里程碑式的版本”,支付功能功不可没。本以为微信将在支付领域大展拳脚,如今却没了下文,实属不该。当移动社交类应用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用户规模后,打通支付环节,优化用户体检就成了前向收费的关键。用户的支付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付的便利性,这也就是社区服务站的盐永远要比超市卖得贵的原因。对于“微信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通支付环节,笔者认为方法有二:1、“自己修路”。通过技术改进使支付功能更加便捷、安全,提升用户体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努力提升自身支付功能的开通率(可采用“开通送礼”等方式,开通支付功能的用户即可获赠虚拟货币或虚拟礼品等)。2、“借道超车”。若自身支付功能受到技术、客户认知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推广,那么与电信运营商(下文简称为运营商)合作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运营商的计费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打磨已相对成熟,并且已拥有较高的渗透率与公众认可度,如果“微信们”能够与运营商合作,借运营商计费体系打通支付环节,实现“借道超车”,想必也是极好的。

高举“微支付”大旗

具备了用户规模、支付能力这些硬件条件后,移动社交类应用可以通过哪些业务赚钱呢?笔者认为,微支付类业务应当仁不让地扛起盈利的“大旗”。微支付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上世纪末就已有成功案例——“短信”。短信可谓是电信行业微支付业务早期最著名的案例。在中国,每条短信的费用小于等于1毛钱,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业务,实际却为运营商每年带来超过数百亿元的收入。微支付业务的能量,可见一斑。

移动社交类应用的微支付业务可分为社交微支付与平台微支付两类:社交类微支付业务主要依托于社交应用本身,包括付费表情、头像等内容。这类业务应随时、随势、随地不断变化、更新,紧跟社会潮流,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事件下用户的心理需求,并快、准、狠地研发产品,吸引用户眼球,从而“抓住”用户的钱包。另外,社交类微支付业务应抓住垂直社交的发展趋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例如美国移动社交应用Pair针对情侣提供“拇指吻”业务,情侣在屏幕上按下拇指,用户拇指接触屏幕的任何区域时,它都会显示指纹,当两个拇指对齐时,两人的手机就会震动起来。业务虽小,却为Pair赚足了人气,可见更加垂直的微支付业务“钱景”不错!

所谓平台微支付业务,是指移动社交类应用发展为综合化平台后,通过与游戏、视频等服务捆绑,进入其他市场开展的微支付业务。例如微信中的“飞机大战”,起初只是一款由程序员加班赶制的无心之作,可市场反应却着实吓了微信团队一跳。之后相继推出的“天天爱消除”、“天天酷跑”等游戏,虽然没太大新意,但也毫无意外地登上了各大软件市场游戏下载排行榜的榜首,这就是移动社交与其他服务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有理由相信,打通支付环节后,这些移动社交与其他服务的“混血儿”将带来巨大的收入与利润。

打造移动社交特色的广告模式

在PC时代,互联网广告收入是传统社交网络的生命线,但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招好像不太灵了。受制于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等因素,移动广告在移动社交类应用上的投放效果不尽人意,投放价格也远远低于传统社交网络。难道广告模式真的与移动社交“八字不合”?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只不过移动社交的广告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交网络,打造具有移动社交特色的广告模式才是关键。对此,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大佬们纷纷做出尝试,其中“公众账号模式”可谓众多尝试中的翘楚。“公众账号模式”优势有三:1.公信性。平台验明正身后方可建立“公众账号”,从源头把控住了信息质量。2.精准性。“公众账号”向粉丝用户发布广告信息,实现“精确打击”。3.实时性。公众账号发布的广告信息可通过移动社交应用实时推送至粉丝用户,相比于传统社交网络,大大增强了广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公众账号模式”目前仍存在三大不足,阻碍发展:1.审核手段过于严格,让媒体、商家望而却步;2.缺乏互动功能,难以提升用户粘性;3.广告效果评价体系尚不成熟。

总体来看,移动社交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迅速积累了数十亿用户,但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盈利模式缺失的危机。在传统社交网络的“故技”收效甚微,移动互联网的“新招”又尚未成熟之际,“微信们”将如何破局?让我们拭目以待!通信世界网

 
【作 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 | 杜瑜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昵称:  验证码:
 
关注通信世界网
 
 
官方微信
“cww-weixin”(或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于获得独家的CWW视点分析、最新的通信资讯。
 
 
专家观点
田溯宁:云计算驱动..
云时代的来临就是信息时代的工业革命,社会的生产对象不再是以物质为主,而..
 
 
最新专题
  • 1

  • 1

  • 1

  • 1

通信百科
 
全球五个城市大数据创新应..
全球很多城市将市政大数据向公众开放,并设立项目鼓励大数据应用创新,基于..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rss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中国邮电器材公司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委员会
爱购服务器之家
新浪科技
搜狐IT
腾讯科技
凤凰网科技
人民网无线频道
中国通信网
移动Labs
中华电子网
通信产业网
企业网
In-Stat
IT价值联盟
中国软件资讯网
通信人才网
慧聪通信网
CTI论坛
CIO选型网
CTO技术网
美通社
赛立信竞争情报网
CRS通信学社
ZDNet至顶网
和讯科技
博趣·兴趣门户
呼叫中心频道
运营与增值
信天下企业短信
新电子
OFweek光通讯网
中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