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物联网 >> 正文
 
移动支付新竞局:巨头的“联姻”
http://www.cww.net.cn   2013年3月13日 20:57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终于联手,这打开了电信运营商大举介入移动支付产业的大门,也让立足于线下POS机收单的监管环节显得更加滞后

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报摊买报纸、菜市场买菜时,可能不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仅凭刷手机就能完成付款。这种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近场移动支付时代,因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00941.HK)两大行业巨头的联手而即将来临。

2013年2月25日,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和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于201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共同宣布,即将在全国14个省(区、市)试点推出“手机钱包”客户端程序,为手机进行快捷“闪付”提供服务。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标志着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已实现TSM(Trust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互通,接下来几个月会试点空中发卡,随后进行试商用和正式商用。

不同于通过第三方中介进行转接的移动远程支付,移动近场支付可以实现用户和商户间的直接付款,同时,由于省去了输密码的过程,其在商场、超市、便利店、报摊等小额支付领域独具便利性,这无疑是完善整个移动支付业务链条的重要环节。

巨头的“联姻”平息了延续多年的产业主导权之争,开启了移动近场支付领域运营商系和金融系合作的大幕,初步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格局。

各个参与方的角色亦逐渐清晰:银联通过TSM业务来提供金融应用的管理和下载服务;运营商在SIM卡上辟出专门的金融应用存储空间;银行则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空中发卡。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曾将移动支付比喻成“山中的大象”。如今,他对《财经》记者说,这头原本轮廓模糊的大象正走出深山。

对于当前主要依靠第三方机构转接信息来进行远程支付的移动支付业来说,近场支付技术无疑打破了这一局限,使手机变成商户与用户间直接的支付工具,拓展了移动支付的运用空间和便利性。由此所带来的移动支付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增强其对传统线下支付业务的替代性。

但产业未来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各方以何种方式合作?利润如何分配?怎样培育用户刷手机的需求?主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如何协调发展?监管挑战何在?这些问题尚无答案,亟待解决。

当被问及移动近场支付的未来时,资深移动支付产业专家陈建伟表示,“近场支付是一项很美好的事业,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复杂,业界一直把它做成真正可用、可普及的服务。”但他亦坦言,“目前进入了一个震荡期,壮大还是夭折,难以看清。”

用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的话来说,移动支付的市场高点到底能垒多高,取决于各方的认识和行动。

巨头联手

合作不易。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2012年6月21日双方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曾将移动和银联的合作比喻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回忆起第一次和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见面时“双方都有点感觉”,但即便如此,移动和银联的联姻也经过了一年半的谈判。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最重要的合作内容涉及TSM平台上的势力划分。在合作协议中,移动承诺将金融应用的管理交与银联。

TSM平台能使金融服务提供商(如银行)远程发布、管理移动应用,在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主体间,建立起商业合同和技术连接:电信运营商用SIM卡来服务用户,银行用银行卡来服务用户,电信运营商把SIM卡的部分空间开放给银行,用户就可以通过TSM平台将银行卡下载到SIM卡上。

具体到“手机钱包”这个项目,凡是持有NFC手机的用户通过客户端访问中国移动时,就会被引导至银联的TSM平台,继而在银联的TSM上进行空中金融应用下载,完成诸如将商业银行的金融IC卡下载到手机SIM卡上的操作,即所谓的“空中发卡”。然后就可以使用手机,在贴有银联标识的非接POS(消费终端)上完成刷卡消费,实际就是把刷卡变成了“刷手机”。

对于当前的移动支付来说,TSM平台的运用突破了仅能依靠第三方机构转接信息进行远程支付的局限,而使手机变成商户与用户间直接的支付工具,增强移动支付的便利性。这无疑是完善移动支付整个业务链条的重要环节。

正是看重TSM的重要作用,银联希望构建专门针对金融应用TSM的平台。目前,其已完成了与移动的系统对接工作。同时也正在就TSM事宜与其他两家运营商进行谈判。

银联希望通过TSM平台将所有的银行统筹起来,这样就可以将线下支付领域的优势延续到移动支付上,但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2012年10月,央行科技司曾将“中农工建交招商”六大银行和三大运营商召集开会。央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在会上劝说运营商不要做金融方面的移动应用,而由央行统筹设立TSM(实际是由银联主导)。会上,电信运营商表示同意,而银行却不同意。

工行、建行这样有庞大客户群和网点的银行,不需要通过银联的TSM平台来完成空中发卡;向来以零售业务创新示人的招商银行,也不愿受制于人;中国移动入股的浦发银行,基于股权关系,更倾向和中国移动直连。不走银联TSM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保证个性化,还能留有管控力。

2012年12月,招商银行在与中国联通(600050.SH,00762.HK)合作时,就选择了直连。一位联通沃支付公司的中层人士透露,有这样想法的银行不止招行一家。

即便不能统筹所有大行,银联的TSM仍有用武之地,更多的银行出于效益考虑还会把银联作为首选。例如,中信银行已确定不开发自身的TSM平台,专门使用银联的服务。这就可能出现大银行与运营商直连,而中小银行通过银联TSM平台间接连接的局面。

主导权之争

移动支付是以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账户作为账户基础,以手机中的安全模块作为账户、身份认证等信息的存储载体,以线上移动通信网络和线下POS、ATM等支付受理渠道,来实现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和支付。

移动支付包括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如果支付场景如本文开头所描述那样,是在POS机旁刷手机的话,用户和商户直接沟通,并未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转接,这种方式称为近场支付。而如果用户是在手机或者电脑终端的屏幕上,通过操作客户端软件并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完成和商户的支付行为的话,就是远程支付。

由于对硬件设备要求不如近场支付高,投入资金较少,目前,移动支付的模式以远程支付为主,近场支付由于各方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而一度停滞不前。

从国际上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看,运营商完全可以单独建立自身的TSM平台,并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完备的通信网络,来占据移动支付的主导地位。以日本的NTTDoCoMo公司为例,该公司搭建了一个比TSM更具垄断性的发卡平台,并且只允许其授权的银行通过该平台发卡,同时该公司入股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已在日本移动支付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然而,国内电信运营商却没有这样幸运。在行业壁垒森严、金融牌照管控严厉的现状下,跨界经营几不可能。

当时,电信运营商系和金融系在“谁来管理和组织账户”、“谁的最终品牌服务于终端用户”等问题上争执不下。对商业银行和银联来说,支付业务是起家之本,不容他人觊觎。而运营商则挟庞大客户群和完善的通信网络,也意图在支付产业上分一杯羹。

争夺首先体现在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上。

此前,移动曾积极推动以2.4G作为标准移动支付业务,这引起了银联的警觉,银联担心若2.4G成为主流技术,移动的支付业务规模将大为增加,从而威胁到银联在线下消费体系的主导权。

于是银联用2.4G技术尚不成熟为理由,游说各方采用13.56MHz标准。在2010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主办的手机支付标准座谈会上,银联移动支付部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2.4G标准是私有协议、不通用、不安全。

复盘中国移动标准的失败,主观上的封闭是首要原因。中国移动当时与2.4G设备厂商签署了排他协议,不许厂商给另外两家运营商供货,同时也不对运营商之外的行业开放。

这导致2.4G硬件设备价格因无法形成规模而居高不下,13.56MHz的硬件价格却因出货量增加而稳步下降。

中国移动的做法也得罪了另外两家电信运营商,每当涉及标准讨论时,中国移动屡次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让步于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

在2012年12月,央行最终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13.56MHz作为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

技术标准只是主导权之争的一个缩影,在是否允许运营商建立自有账户这个问题上,也曾存在激烈分歧:运营商们希望通过自有账户来服务客户,但这种想法遭到了金融系的强烈反对。

在2011年10月央行组织的手机支付讨论会上,金融系代表提出了介质和支付账户是否应该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他们心存疑虑地指出,如果运营商作为管道的同时又拥有账户,将形成垄断优势,阻碍产业发展。他们在会上提出了阻止运营商成立支付公司的动议。

妥协的结果是,央行同意电信运营商建立自己的支付组织,但同时强调,要进行一定限制避免其产生垄断。至此,电信运营商得以通过移动支付业,在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其未来是否会止步于此,则尚难定论。

移动和银联合作达成之前,整个产业就在这样进退拉锯之中缓慢发展。

银行的抉择

如果说银联做移动支付依仗TSM平台,运营商靠SIM卡的话,商业银行则拥有天然的资金来源,是产业链中不能缺少的一方。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对《财经》记者表示,移动支付是中国银行“智慧银行”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被列入2013年业务重点发展领域,“所有金融机构都会高度关注移动金融的发展”。

招商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颇为进取。继2012年9月与HTC合作推出国内首款符合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NFC手机后,其又在2012年12月与联通联合推出了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并希望借此复制十年前靠电子银行和信用卡业务在零售银行上取得的成功。

每次技术创新都会冲击现有格局,并为后来者提供赶超机会,中小银行将移动支付看成是赶超大银行的机遇。

民生银行内部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民生银行是野狗,见到什么都要猛扑过去”,他们不愿错过任何赶超机会。为推广手机银行,民生银行为每个新用户提供40元话费充值卡。手机银行上线六个月内,用户数额就超过了100万。

民生银行因此获得的好处是:其手机银行每日交易笔数已超越柜台,渠道代替效应初现,经营触角被极大延伸,通过远程自助支付来替代传统银行柜面的趋势正在形成。

观察各家银行在移动支付上的作为,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在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发展策略上,大小银行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营销室经理曹新民说,华夏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以远程支付为基础,统筹兼顾近场支付。这在中小银行中颇具代表性。

然而大银行对近场支付却不“感冒”,他们更想发力于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远程支付。目前,工行和建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均已经突破了7000万。

差异背后的考虑不难理解。运营商系与金融系在移动近场支付上的合作,是将金融IC卡加载至运营商的SIM卡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小银行可借助运营商的网点和营销能力进行发卡,达到扩展市场份额的目的,所以重视程度高。而大银行网点众多,无需借用运营商的渠道,所以并不积极。

大银行对近场支付的冷淡,也与金融IC卡的推广有关。金融IC卡具有非接支付功能,将卡片在读卡器前一晃,同样可完成非接触式消费。另外,金融IC卡存储空间大,可加载的应用数目要大大超过SIM卡。

大银行在金融IC卡发力早,业务已初具规模。以工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已发行具有非接功能的芯片卡逾400万张,2011年消费额达177亿元。

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从2013年1月1日起均要发行金融IC卡,到2015年时要完成对磁条卡的取代。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发行金融IC卡4500多万张,较2011年底增长2070万张,增幅达85%,占新增发卡量的15%左右。

问题是,既然金融IC卡刷卡也很方便,用户为什么一定要刷手机呢?退一步说,即使没有金融IC卡,在刷磁条卡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用户刷手机的需求从何而来?

[1]  [2]  
关注通信世界网微信“cww-weixin”,赢TD手机!
来源:财经杂志   编 辑:魏慧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移动支付  支付业务  支付宝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