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仍不足
当前可穿戴设备现有的产品中,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爆发式发展、让用户趋之若鹜的旗舰式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别基本可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腕带……而这些产品之中,目前仍集中在运动健康上,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大,产品设计谁也无法成为标杆。直到现在,真正用得上Google Glass的用户非常罕见,可穿戴设备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仍然是一款存在与想象中的产品。这也限制可穿戴技术作为营销平台的应有作用,也影响广告主在广告的投入。除了IT业的人,普通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印象停留在“酷”、“炫”,对功能及实用性的认知非常少。因此,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仍然很窄,任重道远。
价格高不可攀
就可穿戴设备而言,要想普及应用,获得市场追捧,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价格适中易于普及。以谷歌眼镜为例,其价格高达1500美元,尽管上市第一天销售一空,然而这些购买者大多是喜爱尝鲜的数码爱好者,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对于不愿意花费数百美元购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多数用户来讲,花费高达1万元人民币买购买谷歌眼镜显得有点荒唐。
纵观市场的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等可穿戴设备,其市场价都是高不可攀。这无疑制纣可穿戴产品的推广应用及企业级市场推广。因此价格问题,需要产业链各方一起解决、突破,把成本费用压下来。
用户需求和价值定位乏力
时下,市场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所谓高科技而高科技、为了时尚而时尚,却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尖叫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
例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其实这手环其实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提供系统分析也显不足,似曾相似。因此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并给产业链各方也带来实在利益,这是一个关键。
软硬件技术壁垒明显
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可穿戴设备仍存在传感器不强、电磁辐射、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有待改善等问题,还有,在可穿戴设备兼容性并不好,不少设备建立自己的“围墙花园”,不走开放的道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于整合其他厂商的产品。这一点,三星做得就非常不好,该公司的Galaxy Gear2仅支持与三星手机配对。这样,不利于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最终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市场推广应用。
如今不管是什么企业,尤其是那些营销手段日益单一化、同质化的企业,最好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并掌握它们发展趋势和运用,不然你会落伍的。因为在全球,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企业,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再加上相当一群科技信徒,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看成了未来最朝阳的事情,而很快由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将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