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谓来势汹涌。谷歌眼镜、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是目前穿戴式设备最被广为讨论的例子,还有百度智能眼镜Baidu Eye,360推出的“360儿童手环”。苹果的iWatch虽尚未问世,却已获得广泛关注。就连初涉智能手机领域的锤子公司也有了将产品延伸至可穿戴设备的野心。
近日,坐拥6亿用户的微信不甘落后,也将触角伸向了智能可穿戴市场。采取的方式并非自己推出智能硬件产品,而是由腾讯以微信为入口接入智能硬件。微信首批敲定了四家国内智能硬件公司产品,包括iHealth、华为荣耀、乐心、咕咚。微信以公众服务号充当智能手环/手表等运动追踪器的接入端,以此取代这类产品原有的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号的菜单来查看自己的每日运动、睡眠数据。由微信来同步、管理不同品牌手环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微信的社交关系打通,提供给用户类似朋友圈分享、“运动排行榜”等等功能。除了提供接入平台,微信还会提供一定的京东销售渠道导流。
本文认为微信介入智能可穿戴市场,着眼点主要在四个方面:趋势卡位、流量导入、数据获取、生态系统建设。
首先,可穿戴技术被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和科技“信徒”们看作是最朝阳的事物,这个市场在未来五年的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互联网大佬们如果未能抢占先机甚至跟紧市场节奏,将在战略布局上出现业务短板和缺憾。腾讯通过微信卡位智能可穿戴设备入口,扩充未来的事业版图,以期在互联网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其次,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未来互联网服务的一个全新入口,意味着新的流量的导入。
比起手机和平板,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把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在无声之中往互联网迁移,而且用户没有感到一丝的压迫感。通俗的说,只要用户不把它摘下来,流量就一直在产生。新的流量也许并不会以视觉的方式导入,但是里面的数据存在很大的挖掘价值。比如说健康手环,数据都是在无声无息中形成的,如果能够结合医疗保健服务的话,市场潜力会很大。
另外,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质上是一款集成了云技术和大数据的互联网产品。对于腾讯而言,智能可穿戴市场的潜力不在硬件,而在于硬件背后所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利用上。
本文根据多年的互联网行业经验认为,互联网经济的逻辑在于:1.通过数字化大幅度降低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制造成本(PC与互联网);2.强化人对数字化信息的感知能力(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3.把感知之后的反馈——包括主动的信息反馈和无意识的行为轨迹等,都反过来作为关键数据来更有效的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并最终创造商业价值(社会化营销和精准营销等)。
只有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和密度时,数据才具有使用价值。因此,腾讯需要和更多的硬件厂商合作,来丰富数据源和数据种类,通过数据将用户行为量化。用户把数据进行对比寻找自己的健康状态在同状态人群中的位置感,强化他们的反应行为,也可以让平台提供优化用户生活规律的个性化方案。当用户接受并依赖它时,持续为服务付费将成为收入的主流。
最后,布局智能可穿戴设备是腾讯构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是建立和完善腾讯生态系统的有力一步。
现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仍是小众消费,用户基数很小,单个厂商APP无法打开局面,苹果、谷歌等公司在开发但也尚未推出一个统一的聚合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腾讯有机会这个领域谋求发展空间。
腾讯的优势主要可以归为两个:一是庞大的用户规模和用户高粘度,二是多业务板块,包括基础服务、商务应用、交流娱乐和媒体型业务等众多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可以相互之间引流、作数据交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