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宝宏漫谈互联网大数据的大麻烦
http://www.cww.net.cn 2013年7月9日 10:44
大数据时代需要强化隐私保护的理念。法律和政策不应扩大个人信息的范畴,而应限制大数据应用的目的。大数据监管重心也需从收集环节转移到使用环节,而不是相反。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1993年7月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漫画上的一句传世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穿着皇帝新装的狗”,这是20年后互联网用户身份的真实写照。 只要你使用互联网,就会留下各种印记。Web1.0时代的印记是被动留下的,如你浏览了哪些网页,搜索了哪些信息,关注了哪些商品等。Web2.0时代多了主动留下的印记,如博客、微博和P2P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云计算时代,印记不再是碎片化的了,而是恨不得把整个电脑硬盘都搬到云上。于是,这些印记组成的大数据火了。 人类的“到此一游”行为,像很多具有领地意识的动物,在植物上、土地上留下自己独有的气味、粪便、尿液等。这些信息是动物领地的标识属性,也是猎人追踪它们的线索。只要有猎物的蛛丝马迹,依靠先进的工具就可以捕捉它们。只要你使用了互联网,就会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迟早会被更先进的大数据工具捕获。 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匿名变成数学上不可能的事,让网络实名制悄然过时。只要有合理的商业和安全动机,任何形式的匿名和隐私都只是算法上的不可能。你是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上的标签信息,例如位置、性别、年龄、兴趣、方向以及职业等。忘记是人类的基本权力,却被大数据给毁了。 20年前,可以通过“性别+邮编+出生年月日”,识别出87%的人。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用户4个曾经到过的位置点,就可以识别出95%的用户。 “你没有隐私,忘记这事吧”。用户隐私被悄然出卖,并非全是坏事,换来的是服务的免费和便利性。Cookies让浏览更方便,推荐系统让服务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SNS让人更容易找到圈子,网络广告让用户可以免费使用服务。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是基于用户主动或被动留下的印记,来优化服务和获得商业利益的。 一些产业巨头每天还在不断积累大数据,人们在呼吁政府严加管控这些巨头的同时,也在忙于将各种信息暴露在外人的目光之下,暴露在政府的监控下。 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奥巴马总统上任首日就签署了政府信息公开令, 2012年将大数据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时,大数据的门户也早已向政府洞开。“棱镜门”爆发,尴尬的奥巴马辩解道:“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安全、隐私和便利似乎是悖论,三者不可兼得。 互联网没有删除按钮,但大数据不应成为市场垄断者的隐私盛宴,成为“老大哥”的秘密武器。没有坏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坏工具,只有对工具的不当使用。没有坏数据,只有对数据的不合理使用。 大数据没有原罪,需要反省调整的不是它,而是我们自己。大数据时代,需要调整隐私保护的理念。法律和政策不应去不断扩大个人信息的范畴,而是限制大数据应用的目的。隐私保护需要做的,是将大数据监管重心,从收集环节转移到使用环节,而不是相反。 来源:人民邮电报 编 辑:魏慧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