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产业新闻 >> 正文
 
中移动研究院:若微信不收费 等于腾讯凌驾运营商
http://www.cww.net.cn   2013年4月26日 17:17    

如果微信收费,说明运营商对于管道的绝对管控权还是无法撼动的。运营商可以借助对管道的安全监控,流量管理等,充分监控和介入互联网企业的流量走向中。虽然这样的结果对互联网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在流量管道这块的话语权缺失,将让他们在下一步的增值服务和应用突围方面面临运营商的牵制。

在国外,打官司判决有个“首案参考”的机制,在一个没有明显判决指向的情况下,如果之前有相似的案件宣判的话,后续类似的案件将参考这个案件的判决结果。所以在美国,三星跟苹果的侵权诉讼案争夺的那么激烈,背后有谷歌的角力,谷歌为了维护自己阵营,以免出现阵营里面存在接连被起诉的风险而下大力气争夺主动权导致官司备受关注。所以说,这个已经演变成OTT阵营跟运营商阵营真刀真枪的“第一战”,谁胜谁负,将进一步改变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格局。

基于此,工信部的对于“可能收费”的表态是旨在维持现有的通信行业秩序,肯定运营商的管道话语权。

三、谁在推波助澜?

在双方都没有协商出一个都可接受的解决方式情况下,事情似乎发展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工信部作为行业的权威监管机构,苗部长公开表示,“工信部已经要求运营商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微信有收费的可能,但不会大幅收费。”之后出现的舆论的一边倒情况,着实让人担心。

运营商最为被动,中国移动成了出气筒。中国移动除了最早之前一次提及“可能收费”之外,再也没有主动提过对OTT业务收费的事情。同时,在中国移动和工信部领导的讲话中,都再三强调过与OTT的共赢合作。就算是从工信部和中国移动的官方表态中,收费的对象也都是面向腾讯收费,根本没有提面向客户收费。结果现在随便翻个微博和论坛一看,都对中国移动口诛笔伐,骂声一片。

无法否认的是,涉及收费会影响到用户的利益,对待这点应该相当慎重。因此一直以来的口径都是“可能收费”“向腾讯收费”,运营商表现出的态度也是极其克制,官方表态没有强硬言辞。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似乎也是冷静对待,只是不断的“顺应民意”,表示不会收费。但是舆论造成的压力却是一直在推波助澜,难以控制。

先是微博流传出“在工信部,运营商的双重压力下,小马哥最终没有顶住,微信收费将于7月1日开始,收费标准:信息5分/条,语音1毛/条”的微博消息,一时间客户群起激昂,各种专家揭竿而起,纷纷指责工信部和运营商乱收费。接着一些所谓的专家开始现身各大媒体,纷纷以“重复收费”“行业垄断”谴责中国移动的霸王条款。然后在各大知名门户上挂出了专业和意见领袖的帖子,并公开展示投票性质的讨论。现在有出现了很多类比国外运营商的“不收费实践”,说要跟国际接轨,收费了就是脱离世界人民群众。

所有的这种舆论内容,有的是谣言,有的是不懂技术的“砖家”的主观臆断,还有的压根就是强盗逻辑。就算是微信收费,是因为产品设计的问题造成的运营商的资源紧张和运维压力增大,要交钱的也是产品方,相当于是产品方过分使用了运营商的资源,至于产品方是不是向客户收费,那就是产品方的决策了,为什么都扯到运营商的头上。这个相当于公路上的出租车都跑去占应急车道,造成拥堵,为了治理这种情况,高速公路收了拥堵费,结果出租车把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难道你要怪高速公路吗?

“信息5分/条,语音1毛/条”,不知道是谁编出来这种一种不靠谱的收费方法,所谓的信息和语音都是数据流量,已经在数据流量中都已经收取过的费用,现在对微信进行管制的是对于信令资源的占用,跟数据流浪收费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还有一些“重复收费”的指责,也是没有搞清楚微信的“信令风暴”的风险就主观臆断。国外运营商的不收费实践更是不靠谱。国外有跟微信机制相同的软件吗?各国网络结构和规模有不同之处,这种信令风暴造成的影响情况国外运营商可能都没有见识过,有可比性吗?就算是有某国存在不收费的情况,也可能是跟用户量和用户规模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比如之前,微信没有高度膨胀的时候,没有危及运营商的信令资源的时候就没有收费吗?那就代表以后都不收费吗?

[1]  [2]  [3]  [4]  
关注通信世界网微信“cww-weixin”,赢TD手机!
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编 辑:葛逊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腾讯  谷歌  移动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  中移动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