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评论 >> 今日评论 >> 正文
 
开放or限制 海外运营商五招应对OTT来袭
http://www.cww.net.cn   2013年9月16日 08:31    

据外媒报道,成立不足2个月的T-Mobile子公司GoSmart正在积极备战其未来的移动虚拟网络运营业务,目前服务正在测试阶段,并计划在2013年面向全美推出服务。 GoSmart计划推出每月56美元的月套餐服务,该服务可享受无限制的国内通话、短信和5GB的3G网络流量,若流量超过限制将会变为2G。与其被互联网企业抢走用户和流量,运营商不如自建OTT业务品牌,借助全新无限量的业务套餐,绑定用户提升竞争力。

点评

尚斌:积极地用新技术改造自己的现有业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全球IP化的大潮下,运营商传统的电路域业务尽管有着良好的QoS保障,但过高的运营成本导致难以与轻盈的OTT业务抗衡。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自有的OTT业务,通过全新的无限量业务套餐,将用户牢牢地拉进自己的怀里远比用冷冰冰的面孔推给OTT服务提供商聪明。更何况,类似GoSmart公司推出的业务也并非完全包月不限量,而是聪明地将网速作为了套餐制定的一极,即客户超过限定流量后变为2G,进行降速,这种措施也保证了收益率不会因为更优惠政策的推出而随之下降。

张小东:移动转售业务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行业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以及对移动运营商增加客户服务渠道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移动客户渗透率已经较高,而3G客户渗透率较低(2012年底中国的移动客户规模超过11亿户,3G客户渗透率刚超过20%),如果推出移动转售牌照,最为现实的选择不是发展新移动客户,而是将2G客户转换为3G客户,与中国电信运营商渠道互补性较强且无移动互联网运营平台的苏宁、国美等与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对于运营商来说很可能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而对于有着巨大移动互联网营运能力和平台、渠道能力同等强大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巨头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极好的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一哥的机会。如果这些移动互联网巨头拿到移动转售牌照,能够开展非制约3G、4G移动业务体系运营,3~5年能够提高中国3G客户30~50%的渗透率并不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程德杰:这个情况和目前国内的“移动转售业务”环境十分相似,T-Mobile通过成立MVNO子公司,有助于在新的品牌下开展新的服务,并有可能采取比较激进的市场策略来争夺客户;而不至于受原有公司品牌和客户群的限制,这一点值得国内电信运营商效仿。

但国内电信运营商要成立自己的MVNO,仍受制于政策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态度。在中国国内,电信运营商现有市场竞争格局下,管理层引入“移动转售业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活市场竞争,而电信运营商自己成立MVNO,恐怕有违管理层的初衷。

招数四:限定使用

OTT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取代,运营商为了阻止低价值用户通过OTT进一步降低通信费用,对这类业务加以限定或封杀。如Vodafone英国规定每月资费套餐在40英镑以下的用户不允许使用VoIP,若想使用须每月缴纳15英镑,从而有效阻止了低端客户对VoIP的使用。韩国运营企业通过跟管制机构沟通使管制机构出台了相关规定,根据规定韩国的电信网络运营商可以拒绝手机VoIP接入,或者对其使用进行额外收费。

点评

张小东:从客观经济学规律来看,一个完全同质的业务,根据固定和可变成本模型,基础运营商和OTT运营商的边际现金成本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一般来说,这个差距很有可能在10~20倍之间。基础运营商如果不能通过收取OTT企业的使用和维护基础网络的费用来对冲企业运营成本,那么就只能从遏制OTT企业的边际利润角度入手。

同样是依据微观经济学模型,如果能遏制OTT企业的在区域市场的用户增长速度,必然导致其边际收入下降。我想,只要是聪明一点的基础运营商,都会在合法框架下,采取措施限定使用甚至于封杀OTT业务,缩减其边际利润空间。这样才能减缓或削弱OTT带来的冲击。再次强调一句,与OTT企业深度合作,是引狼入室,自寻绝路。

[1]  [2]  [3]  [4]  
关注通信世界网微信“cww-weixin”,赢TD手机!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张鹏编 辑:赵光磊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海外运营商  OTT  开放  限制  合作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