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中国国际通信展 >> 通信展首屏 >> 周刊通信展系列报道 >> 正文
高通:2007孤独的领跑者
2007年10月22日 15:27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孙慧

    在未来很难一家独大的市场上,高通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一个和专利同等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一:业绩

    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只有王者才能体会到。如果排除其他主观因素,其实大部分人,包括高通的竞争对手在内对于这个年轻的企业是充满尊敬的:它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并提供给合适的用户。这种对于市场敏锐的把握、对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

    在2007财年,对于高通来说,有两件事值得庆贺。

    一是公司业绩稳步上升。高通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5亿美元增长19%,比上一季度提高5%;公司净利润为7.98亿美元,年度同比增长24%,比上一季度增长10%。

    二是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芯片厂商。在iSuppli公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无线半导体产品供应商营业收入排名上,高通公司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芯片供应商。在随后iSuppli评出的2007年第二季度十大半导体厂商中,高通公司更作为惟一一家无生产线模式厂商首次跻身十强。

    高通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喜人成绩,手机芯片业务的持续发展功不可没。截至今年6月底,高通基于CDMA的MSM芯片保持了连续8个季度的出货量增长,其中UMTS芯片比上年同期增长127%。这一成功的背后,除了高通卓越的技术和精明的经营之道外,其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强有力地支撑了这种跨越式的发展。

    说到商业模式,高通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无生产线和技术授权。

    生产外包原本是一种成本优化的策略,现在却已经成了高通的战略优势。随着芯片“集成”的盛行,这一模式帮助半导体厂商规避了在巨大生产线规模及高昂投入方面的风险,也避开了半导体市场发展的周期性,并让高通可以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在设计方面的核心优势。

    但这并没有结束。在生产外包基础之上,高通再次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率先提出了IFM模式(集成的无生产线模式)。所谓的IFM,即要求无生产线的设计公司与EDA、代工厂商和封装/测试公司紧密合作,以各自的技术专长共同推动生产与设计的一体化,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半导体开发领域的各方之间建立紧密的技术接口,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缩短新品上市时间。

    如今,虚拟“联盟”已经将高通公司的技术优势明显地展示了出来。今年的8月1日,高通公司宣布实现了半导体制造发展的里程碑式进步—首款利用45纳米处理技术的芯片已设计完成;而此前不久,使用高通65纳米芯片组的多款3G手机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出。

    高通在无线半导体领域的突飞猛进还代表了另外一种产业趋势。在这一领域,垂直整合和单厂商定制的模式曾在2G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高通的创新便体现在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平台化的产品策略,将完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提供给多个制造商合作伙伴。这一模式的益处在于: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厂商在不同产品上实现共享。

    当然,高通也不是永远都“特立独行”,但最起码在单芯片领域是这样。

    单芯片在降低成本、节省空间、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上,有着明显优势,这让众多芯片巨头都对单芯片青睐有加。目前,高通的单芯片战略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单芯片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中兴、海信、华为、大显等终端产品上。2007年7月,高通公司携手宇龙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高通QSC6030单芯片平台的双网双待手机—酷派268,高通单芯片产品率先进入了双模手机领域。

    面对日益繁荣的无线通信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类电子企业和IT企业坐不住了,他们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终端产品打入这个市场。这种产品必须具备通信、计算和移动的强大功能。基于此,高通在2006年底推出了Snapdragon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各领域的企业可以自行开发创新性的产品,在移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现在,高通公司已经开始将更多的产品向单芯片架构上迁移,Snapdragon的创新思路也得到了三星等领先厂商的支持。

    高通的平台策略正在得以延续。

    关键词二:专利纠纷

    对于高通来说,除了市场竞争之外,最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的莫过于专利纠纷了。美国高通公司总部一层的大厅里树立的专利墙,由1400块玻璃砖墙构成,每一块砖代表高通公司的一个核心技术专利。高通公司现在的影响力,就是这1400个专利已经占据的CDMA整个技术制式。在高通当前的收入中,34%的比例来自专利许可费用。但木秀于林的感觉依然只是孤独。

    早在2005年,诺基亚、松下、德州仪器等六家公司集体向欧洲委员会指控高通不公平把持知识产权。

    2007年9月,针对2005年7月博通对高通提出的反垄断诉讼有了新的进展,美国联邦第三巡回区上诉法院推翻了美国新泽西州联邦地方法院对博通公司诉高通公司垄断案的裁定,要求继续审理这个反垄断诉讼。新泽西州联邦地方法院此前驳回了博通的诉讼。这对于高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2007年的10月,欧盟又开始了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种企业间的专利纠纷一旦增多,媒体的关注度自然有所倾斜:在高通很多的媒体沟通会上,不管当时的主题是什么,专利问题总是会被媒体问及。

    对于这个问题,不管当时被提问者是谁,在高通是什么职位,答案几乎一致:高通通过将专利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让这个市场更加地具有活力,只有合作伙伴成功后高通才能成功。显然,对于专利问题高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公关语言。

    这些措辞虽然没有任何问题,但遗憾的是高通仍然逃脱不了被苛责和质疑。平心而论,凭借产业优势地位坐收渔翁之利,的确是一个容易激起“民愤”的事情,不管这些专利的背后高通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和艰辛。这一点上,就连高通公司的合作伙伴也在私下颇有微词。

    今天,在3G还没有全面普及的情况下,4G的讨论已热火朝天地展开。这对于高通来说是机遇,但更是挑战:在未来很难一家独大的市场上,高通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改善自己的企业形象,这是一个和专利同等重要的现实问题。

[1]  [2]  编 辑:赵宇
关键字搜索:国际通信展  专利纠纷  业绩  高通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