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手机观察 >> 正文
中国移动商用飞信背后的决胜三部曲
2007年7月11日 01:02    新浪科技    评论()    阅读:
作 者:《IT时代周刊》 古儒  

    中移动的“飞信”到底能“飞”多远?

    6月5日,中移动筹备多时并寄予厚望的即时通信业务“飞信”正式商用。与以往的猜测不同,中移动的飞信业务将完全免费。除了不收取月功能使用费外,用户在使用飞信从PC客户端向手机、从手机客户端向外发送的短消息也均为免费,至于何时开始全面收费,目前也没有时间表。中移动公司人士向《IT时代周刊》表示,10月之后还将免收飞信的GPRS流量费。

    中移动数据显示,飞信试商用期间,已经累积了2068万用户。这已经超过了MSN1500万的PC端用户数。尽管MSN方面没有透露过移动MSN用户的具体数字,但它承认移动用户远远少于PC用户。而腾讯QQ的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包月用户也不过1020万。

    这意味着飞信在短短的半年内,在注册用户数上已经击败了移动IM领域所有对手,登顶移动互联网。

    大棒威胁

    飞信的使用者王小山(化名)告诉本刊记者,飞信除了永不离线功能吸引了他的眼球外,并没有什么地方比其他移动IM优秀。他的说法在多个受访者中被提及。但就是这款并不怎么出色的移动IM软件却在短短半年内升到了行业的第一位。

    业内人士认为,飞信的迅速发展最得益于对移动QQ用户的接收。此人指出,中移动在推出飞信前,对移动IM市场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当时的移动IM领域已经形成了腾讯QQ一家独大,微软MSN、网易泡泡、TOMSkype、新浪UC和雅虎通等多家并存的态势。而且IM用户有着很强的“黏性”,没有用户就意味着没有市场。中移动在技术、用户等各方面都不具有优势。

    但中移动很清楚各大SP移动增值业务(包括移动IM)都是通过自己开放的端口进行的,而用户也是通过手机来进行增值服务消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移动是各大移动IM依靠的大树,直接决定着它们的生死存亡。中移动虽然没有技术优势,但它一旦切断移动IM们的生命线,它们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中移动正是基于这种强势地位,在移动互联网上有恃无恐。在去年年底,中移动作出了与所有从事无线IM业务的SP终止合作的决定。

    2006年12月29日,协议结束的最后一天,腾讯突然在香港宣布将与中移动合作开发飞信QQ,并将其移动QQ用户过渡至飞信平台,而其与中移动的相关协议也将延长半年。

    用户在开通“飞信QQ”服务后,飞信的手机用户与腾讯QQ用户之间可进行无障碍的短信交流。腾讯经过多年的积累,数量高达700万的移动QQ用户将被陆续“过继”给中移动,成为飞信所谓的“短信版客户端”的用户。未来,所有中移动手机用户如果想与联网电脑上的QQ联系,就只能使用移动飞信服务。

    飞信QQ用户究竟属于腾讯,还是属于中移动?腾讯相关人士表示,“飞信QQ的用户属于中移动,但腾讯仍将从每月5元的功能费中收取提成,提成比例同移动QQ一样,占到了85%。”

    “这总比终止与中移动合作,移动QQ颗粒无收好。”业内人士介绍说,选择与中移动合作后,移动IM给腾讯带来的收入还相当可观。腾讯每月还有至少六千万元的提成收入。至于双方协议到期后怎么样,双方都没有透露任何消息。

    免费诱惑

    《IT时代周刊》调查发现,认为飞信的经济实惠是他们继续使用的动力的用户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事实上,在飞信诞生之初,其前景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移动QQ和MSN等强敌林立,但是,“免费”遮盖了飞信所有的不足。百纳电信咨询研究数据表明,虽然飞信业务在目标人群中的渗透率只有13.4%,但有38%的飞信目标人群打算在未来一年里使用飞信业务。

[1]  [2]  编 辑:火王
关键字搜索:中国移动  飞信  移动IM  SP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