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国内 >> 正文
网通卫星通信借力转型二次创业
2007年11月7日 07:24    新浪科技    评论()    
作 者:洪生

    新技术助力转型

    现在,一个大容量、全频段、多用户层次、高安全性的单向和双向的网通宽带综合业务平台已经建成。这是集语音、视频、数据、电视多种传输系统的高速、立体的国际国内通信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利用天、地结合的模式,发挥北京丰富的地面网络资源,确立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我们将用新的技术搭建新的平台,利用卫星通信开展更多的新业务,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手段,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新的效益。”北京网通常务副总经理韦海波在会议期间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韦海波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卫星地面站有着荣耀的历史,而且在中国网通目前以及未来的大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指出,目前中国网通已经确立了宽带、奥运以及国际化三大转型战略,而卫星通信所具有的广播性、可移动性、灵活性的优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卫星地面站每天通过印度洋、太平洋及亚太地区上空的11颗国际和区域通信卫星,构成了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星通信网络,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国内卫星通信枢纽之一,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地面站。同时作为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国网通已经获得为奥运持权电视转播商提供传输服务的殊荣。中国网通将协助BOB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为持权主转播商和非持权转播商提供卫星通信和国际海缆资源。届时,

    北京奥运会盛况将通过近百路高清晰的电视转播,通过卫星传送到全国和全球各地。

    相关链接

    卫星地面站建设史

    1973年7月4日,1号站正式投产,通过太平洋上空卫星开通国际业务。

    1974年3月25日,2号站投产,通过印度洋上空卫星开通对欧洲、亚洲、非洲的国际电路。初期通信容量为132条话路和两条双向彩色电视电路。

    1982年3月,3号站(国际站)正式投产。

    1986年7月8日,4号站(国内站)开通,初步改善了北京和内地对边疆地区的通信条件,并传送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形成了初期SCPC国内卫星通信干线网和传送电视干线网,开始了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1988年,5号站(国内站)开始建设。

    1989年,大规模的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投产,承担国家教委两路电视发射业务和中央电视台两路电视发送业务。同年,国际卫星通信电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

[1]  [2]  编 辑:李新苗
关键字搜索:网通  卫星通信  转型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