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国内 >> 正文
网通卫星通信借力转型二次创业
2007年11月7日 07:24    新浪科技    评论()    
作 者:洪生

    日前,位于北京沙河的卫星通信地面站迎来了其35周岁的生日,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新老卫星通信人共聚一堂,回顾和展望卫星通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红色电波传送“历史一握”

    记者在纪念大会现场采访了多位当初参与卫星地面站建设的老通信人,他们都自豪地向记者表示,卫星地面站记载了新中国电信发展的历史。在30多年前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们用简陋的设备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架起了“红色电波”。当年负责国内站建设工程的翟卫平副站长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们是赶着四轮马车把现代化的设备运进机房的。

    据悉,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诞生与两位外国首脑访华有直接关系。1972年,中国外交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另一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位外国要人访华期间,要进行电视新闻实况转播,而转播的任务就落在了当时的北京长途电信局身上。但对当时北京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水平而言,这简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我国政府果断做出决定,由美国和日本分别在首都机场建立移动式卫星通信地面站。但由于在北京建立地面站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中国境内不允许由外国人使用他们的通信设备。为了既不损害中国主权,又可以满足通信需要,周恩来总理决定,由中国租用美国和日本的卫星通信地球站。于是,当时的北京长途电信局派出技术人员进驻在首都机场搭建的临时卫星地面站,代表中方行使主权。在此期间,技术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与对方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圆满完成了转播任务。

    鉴于卫星通信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田中访华后,经国家批准,建在首都机场的地面站设备被正式引进,并担负起了国际通信业务。1972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有关部委的领导开始共同研究有关卫星通信地面站的建设和选址问题,并向周总理呈送了请示报告。很快,周总理就批准了该报告。紧接着,在北京当时荒凉的西北郊,出现了第一批卫星通信地面站的建设者,他们用原始的交通工具,将一口口“大锅”矗立起来。当北京1号和2号卫星通信地面站正式开通之时,这些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将作为一个时代的奠基者,从此见证中国经济政治的变革与腾飞,见证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光辉历程。

    继往开来立新功

    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卫星通信事业到今天已经走过30余个春秋,今天的北京卫星地球站已是今非昔比。这里拥有强大的卫星通信地面系统,现在承载的业务主要有长途骨干网的国际、国内长话,视频与电视传输,数据和专线,其传输已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卫星通信与陆地光缆、海底光缆等多种传输系统一起,构筑起了现代化的高速、立体、多路由的国际、国内通信网络。

    国际站是我国三大国际出口站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国际出口电路、越洋电视传送业务。近年来,国际站还成功地完成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家领导人出访以及亚运会、奥运会等盛大体育赛事的电视传播。国内站则承担着国内和国际的固定与临时电视业务,利用数字宽带技术向全国传送远程教育节目,通过亚太卫星传送CETV电视节目,并保证在北京召开的国内外大型会议和活动的电视广播节目的传输。

    根据信息产业部制订的村通率目标,近年来,卫星通信局承担了北京、河北、四川、内蒙古等地的村通建设任务。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卫星通信局组织技术人员利用该局的VSAT宽带卫星业务平台开展村通试验站的建设工作,相继为密云、平谷、房山及河北、内蒙古、四川阿坝等偏远地区开通了卫星电话,并在北京密云小站开通了Internet电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的信息通信条件。截至2006年9月,已完成了北京、四川、内蒙古、河北等地3000多个用户、700个小站的建设任务,全部实现村村通语音电话功能,得到了信息产业部领导的肯定。卫星通信局利用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VSAT卫星宽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村通工程建设中写下了新的篇章。

[1]  [2]  编 辑:李新苗
关键字搜索:网通  卫星通信  转型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