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每年的八月中旬都是中国移动发布当年度中期业绩报告的日子。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半年报可谓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通信市场正处于传统通信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各方力量“逐鹿中原”之际,这份看起来“中规中矩”的中国移动的半年报之中又折射出了何种信息?笔者认为,归结起来就是“不转型、无出路”这六个字。
传统业务进一步告急
衡量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绩,通常看的是用户数、收入、利润等指标。从中国移动这次发布的半年报来看,用户总数与去年同期的7.4亿户相比稳步提升到7.9亿户,同比增长6.8%;收入从去年同期的3031.04亿元同步提升到3246.81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7.1%。
从业务层面看,用户数的稳定增长并没有带来语音和短彩信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传统业务的增长。虽然用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语音业务却反而微挫了0.2%,同时在资费不断下调、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下,语音业务收入更是下挫了5.3%。由此可见,今年以来电信运营商(不只是中国移动)不遗余力所抢夺到的客户当中,相当部分用户的质量并不高。例如,一些通信需求实际上微乎其微的用户(如农村老年人市场等)被“囫囵吞枣”般地收入囊中,一些用户出于各种需要启用的“第二号码”的日常使用率也极低,基本处于“半休眠”状态,难以为话务量和语音收入带来贡献。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短彩信业务的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达到了13.2%。单纯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看,这种下滑趋势已经持续两年有余,尽管我们可能会将这种下滑归咎于各类OTT业务的蓬勃发展,但电信运营商更应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求这种业务下滑的原因。
从上述传统业务的分析不难看出,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日渐式微,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电信运营商高层在激烈竞争之下忽视当前市场形势、“一刀切”简单粗暴下达市场增量指标的导向性偏差,也有电信运营商基层盲目抢夺市场,缺少对行业内竞争和行业外竞争的应变能力,试图以所谓用户数指标、用户市场占有率指标来应对新竞争形势的执行性偏差,而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的挑战、电信运营商应当如何转型应对的问题。今年以来,三大电信运营商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转型窗口期”的概念,从目前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半年数据来看,这种“转型窗口期”的时间实际上已经所剩无几,不转型将无出路。
流量业务量收不匹配的差异继续拉大
面对传统业务的式微,转型的重点之一便是流量经营和四网协同。客观来看,3G时代对于中国移动确实是充满挑战,在TD-SCDMA整个产业链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切实推动流量增长,中国移动确实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移动的四网协同战略稳定发展,2G网络流量逐步向3G乃至4G分流,WLAN业务热点的布放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2G网速慢的尴尬,流量业务本身也连续两年半取得高速增长,今年整体全网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91.4%、3G/4G网络流量增长更是高达176.3%,其中4G网络建设和终端体系建设的效果,通过流量经营得到了很好体现。
然而,移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量收不匹配、甚至增量少增收或不增收的现象依旧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造成:一是之前的流量资费较高,随着流量业务的普及资费逐步下调是必然趋势,但由于通信运营商之间粗放经营、价格竞争,使得流量资费实际上已经很难由某一家通信运营商来主导,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破坏式降价屡见不鲜;二是通信运营商对流量经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停留在传统业务层面,将之作为单一的、低副加价值的通道业务来看待,缺少对流量业务的精细化运营,也没有对流量业务进行价值化扩展和包装,使得降价成了流量业务有去无回的“单行道”。
三方面推动转型
通过上述业务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移动的半年财务表现,其中,营运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两项指标,相对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就是传统通信业务的增长惯性已经逐显疲态。为此,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突破。
首先要丰富运营手段、拓宽业务内涵、提升各项体验、创新价值模式。近期中国移动面对挑战频频出手,在落实年初奚国华董事长工作报告中关于推动企业转型、开创“1+N竞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是加快人员和机构转型,特别是人员的能力模型和机构的运作流程转型,是重中之重。目前电信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症”,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应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没能发挥出来,反而成为制约。
最后是加快新业务、新领域的探索步伐。电信运营商的各级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转型窗口期”的收窄速度实际上在不断加快,而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体系和人员队伍结构还不足以支撑起转型的需要。因此,适当加快加大步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试错”,都比被动等待客观环境的推动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