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案例
校园网WiFi存“玻璃门”商业模式待突破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要说免费WiFi,有线宽带的速率也离“宽带”甚远。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尚未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前提下,仅靠运营商出钱出力来构建良性的WiFi供给,既不现实也无法维持长久运营,外部市场层面的力量介入同样面临商业模式的难题,也许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模式才能破解当下的困境。
校园中的WiFi垄断现象
以校园网这一场景的WiFi使用为例,猎豹移动的《全国高校校园网使用限制报告》显示,全国校园网的平均网速仅为2.68M。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2010年世界电信日开始,只有4M及以上的带宽才能被称为宽带。2.68M的平均网速仍属于窄带层面,导致上网需求强烈的学生群体依旧为 “网”发愁,成为中国“压抑的WiFi需求池”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除了网速慢外,校园内的WiFi环境还存在众多怪相。
据了解,目前高校的网络建设多先由运营商出资,再经运营商自己或借助设备商出力,提供网络设备以及带宽支持,并主导校内的工程实施。网络建成后,学校和运营商会定期地分成结算学生缴费收入。学校承建方式即为学校主导,然后对外招标式选择运营商和设备商。
在这个产业链中,学校是校园网的主导者,其次是电信运营商,学生用户几乎无话语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学生采访发现,目前多数学生会使用市场提供的免费WiFi软件,亦有同学使用技术手段突破校园网络客户端对路由器的限制,而校园网络运营商则会不断地强制升级客户端对免费WiFi软件进行封堵。
“一物一号”也是校园网的另一个特点,即一个登陆账号只对应一台设备。这种一物一号以及禁止路由器使用的方式,通过人为设置门槛而增加了流量购买范围,从而推高了学生的流量使用成本。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校园网络运营商利用其垄断的市场地位,进行一些捆绑性的商业开发,例如要求学生购买并捆绑手机套餐,以便发送和接收动态短信指令。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分析道,校园是个特殊的WiFi使用场景,网络建设的投入成本较高,高校的宽带收费标准较市场价格却相对偏低。因此,运营商采取上述做法无不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防止学生打破既有的收费模式,甚至希望达到“每个学生都付钱”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则希望能够利用共享来降低上网费用。这是运营商和学生用户之间相互博弈的表现。
项立刚点出,运营商不该对校园采取过分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不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校园网运营思路,而是应针对高校学生上网时段较为集中的特点,积极加强网络建设和带宽支持。
在采访中,一位匿名专家总结道,高校限制网络共享是学校的行政垄断和电信的商业垄断合二为一而形成的综合怪象。
网络服务应引入竞争机制
实际上,垄断玻璃门现象不仅存在于校园,也在地铁、公交、高铁等使用场景中存在。
一位行内人士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概括道,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在公交、学校、地铁、高铁等场景上铺设免费WiFi并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障碍,但此举会打破相关场景中的原有眼球广告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