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6年我国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为进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从那以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就开始对信息社会进行研究。2010年第一份《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发布,对全国及31个省份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评。2013年第二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发布,将测评对象扩大到315个地级以上城市。
在4月26日中国信息协会在京举办的“2014中国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回顾了关于信息社会发展的若干最新结论,并提出全面建设信息社会将是未来中国发展中“摸到的最大石头”。
认识一:信息社会已经到来。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历程,我想已经无须赘述。在2006年的时候,联合国已经将每年的5月17日确立为“世界信息社会日”。
认识二:关注信息社会有三个理由。其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而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其二,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北。其三,既然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了,其自身肯定有一些内在发展规律,也应该存在通往信息社会的最佳路线图,认清发展规律、找到最佳路径,就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摔跟头。
认识三: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革命与人类需求变化自然耦合的必然结果。正如农业技术革命缔造了农业社会、工业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一样,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革命也必然会将人类引领到信息社会。
认识四: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信息社会有它内在的机理。一般来讲,一项技术催发社会变革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基本逻辑:首先是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然后这项技术迅速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这个产业不断地向其他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和扩散,从而引发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变革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已经来临了。大家知道,与信息技术同期发展起来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技术,如海洋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但我们为什么不说人类已进入到了海洋时代或生物社会呢?我们认为,这些技术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特征,它们可以成就一个大的产业,却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构。
认识五: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高级形态,而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结论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信息社会只能算是工业社会的高级形态,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就会沿用工业社会的思维、方法、手段来看待和处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数情况下,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乱象甚至是笑话都是由此带来的。
认识六:信息社会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就是: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和数字化生活。每一个基本特征都会有其表现特征,比如网络化社会有几个表现特征——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社会服务的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等。对于每一个表现特征,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来体现和描述,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对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今天我们不对指标体系本身进行详细介绍,但可以将测评结果分享给大家。
认识七:信息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测算,依据信息社会指数(ISI)高低可以将信息社会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0.3以下为起步期,0.3~0.6为转型期,过了0.6就进入信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信息化任务是不一样的,采取的对策也应该有所不同。
认识八:中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2007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首次突破0.3,去年是0.439,仍然处在加速转型期内。
认识九:转型期也是信息技术加速扩散期。我们的信息社会测评模型是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相结合使用的。按照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一项新技术扩散呈S型发展曲线,一旦普及率超过10%~20%这个阶段,这项技术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快速扩散期。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包括互联网、手机、家用电脑、数字电视等在内,都处在S型曲线的加速上升期,这就给我们未来的信息经济、信息消费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和增长空间。
认识十:转型期会出现诸多乱象和困惑。转型的过程既是生产力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各种利益要重新进行调整和分配,会带来既得利益者和新兴力量之间的对比变化。这种转型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除了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之外,目前中国还面临诸多转型:发展阶段要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转型、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向集约转型、经济形态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政府治理方式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等等。每一种转型都很痛苦,多种转型叠加在一起时当然是非常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必须要经历的,一旦我们转型成功就会开创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