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苏宁联合弘毅投资斥资4.2亿美元战略投资视频网站PPTV。
2014年1月,苏宁收购团购网站满座网。
2月,苏宁宣布通过国家邮政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核,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投资者直观的感受是,苏宁为转型付出了代价:毛利率下降,赢利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股价低迷。
财报上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型的成本和代价。
“其实,没有人喜欢挑战,没有人喜欢转型。但是,企业家作为商人,不能与市场拗着来。”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说,面对互联网时代,苏宁的高管团队年富力强,必须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博一把”。“过去二十年,我们有过两次大的成功转型,我们还可以做一次。”
对于“新时代”,张近东的回答则是,不能有“鸵鸟心态”。
苏宁的转型,以及为此进行的谋篇布局,是在主动迎接这个“新时代”。
“至于转型中暂时出现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适应新时代能力的建立,还不够快。”孙为民说。
所谓转型中暂时出现的问题,是指投资者关心的财报数字。
在因为转型付出巨大的投入,而转型的收益尚未明显呈现的时候,苏宁遭遇的或许是所有转型企业都必经的阵痛。这个阵痛到底有多久,收获季节何时来临,不仅投资者关心,苏宁的员工们也关心。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8日,张近东站在了投资者面前进行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不仅对会场里的投资者,同时全文很快发到了网上。
一位苏宁员工在听完张近东的演讲之后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老板很自信”,这对18万苏宁员工,也是一次鼓舞。
“过去太成功”
张近东脱稿反思:我们过去有包袱,我们总想简单一点。
张近东的自信,在5月8日的演讲中表现之一是“脱稿反思”。
当天的演讲,是按照一个提前做好的PPT作为提纲进行的。演讲中,张近东突然抛开“提纲”说:
“当我们进入加速转型期时,深刻地发现,在新兴专业领域上,我们照搬了传统的经验和做法。由于专业认识的局限,面对新业务和新领域,没能十分客观地评估自己原有能力和结构是否能够有效地牵引,从而导致我们在适应新的项目时出现经营吃力、专业性不足、考虑准备不够全面、操作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最终导致推进效率无法达到预期。”
张近东对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项目拖得时间太长了,不是建设硬件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团队。由于过去我们太成功,或者由于规模太大,我们有包袱,我们总想简单一点,总想不要有任何风险,总想安逸一点。由于有了这些观点,导致我们在实施战略中,时间跨度稍微长了一点。”
“苏宁高层对自己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在现场聆听演讲的一个投资者告诉记者,听完张近东这番话,很激动,不是每个老板都能有这样自我反思的勇气。
当然,也有人认为,苏宁转型为互联网公司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是缺乏互联网基因。
孙为民对此不认同。在他看来,互联网基因是个伪命题。
“零售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今天的零售而言,互联网就是一个新工具。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痛苦就是换了工具,新工具要求的新技能要掌握,还要按照新工具的特点把效率最大化,不能违背新工具的独特性做事情。”孙为民说,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有和没有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