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弯道飙车的游戏,中央银行及时出动,拉响红灯警报。
3月14日早,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一份《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特急函件在社交网络疯传,文件要求支付宝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模式;支付宝并不孤单,因为它的竞争对手——腾讯财付通也遭此待遇。
抛开线下二维码支付不表,就在三天前,支付宝和腾讯还在为国内首张虚拟信用卡争得一塌糊涂,“连累”合作方中信银行一天之内两发新闻稿,为谁是“首发”煞费苦心。然而,随着央行监管重手一出,中信银行(601998 SH;0998HK)股价从大涨到大跌,喜悲不过三日。
市场关心的是,中信银行一手携腾讯,一手携阿里,风光背后有着怎样的沟通故事?相关合作方有没有尽到向监管机构报备、沟通之责?央行重拳出手背后的政策逻辑又是什么?真的是因为动了“亲儿子”中国银联的奶酪么?
“中信信用卡与腾讯、阿里的合作事先向银监报备过,正常的报备流程都走了,但没有向人民银行报备。”3月14日,中信银行内部权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中信银行正在向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汇报相关情况,“正在积极沟通中,合作各方都希望最后业务能够做成。”
14日,中信银行公司公告也透露,与腾讯合作的微信信用卡(简称“微信信用卡”)产品正处于最后测试阶段;而与阿里巴巴合作的网络数字信用卡则将于近日发布。
不过,央行此番暂停却并未给出明确时间表。央行喊停的逻辑是:按照监管原则,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时,应至少提前30日报备业务。
显然,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未遵守这一规定。1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的表态透露了央行态度,“与传统业务相比,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到不少新技术、新流程和新的识别技术,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规则并未涵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央行需要对此有进一步研究。”
阿里腾讯争锋内幕
中信银行,这家老牌股份行,现如今成了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的新宠。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是中信内部为数不多的事业部,其总裁陈劲思路颇为开阔,对互联网金融尤其倾心。2012年,朱小黄上任中信银行行长后曾展开行内大规模调研,当时,信用卡中心内部主打的“二维码”支付就引起了朱的高度重视。
“信用卡中心是当时为数不多被朱小黄主动点赞的部门,朱曾在内部会议上点名称赞信用卡部门干得有思路。”14日,中信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后,朱小黄推出了“网上再造一个中信银行”的战略新思维,其中一款拳头产品就是朱亲自命名的“异度支付”二维码支付品牌。
中信与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大规模合作也是近一两年的事。早在2013年初,中信银行便与腾讯集团签署了内容广泛的战略协议,除了传统的资金结算服务,双方还约定在电子产品、网络授信与融资、联名卡、资金融通、备付金业务、理财业务、资源共享、联合研发及营销、腾讯QQ形象电子设备等九个方面开展合作。
此番,中信银行正是借用发行联名卡的形式向银监会提出报备的。中信信用卡中心内部人士透露,“中信信用卡跟银监报备时只是常规的框架性方案,也没想那么细,当时是按发联名卡的方案报备的。”
“中信信用卡在与腾讯、阿里合作发虚拟信用卡的过程中,背后都是按传统信用卡的方法进行授信和流程管理的,完全是一种传统的操作方式,只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在运作这个产品。”上述人士如是指出。
中信银行起初萌发虚拟信用卡想法后,最先寻求的合作对象是拥有庞大第三方支付客户基础的阿里巴巴支付宝,但当时忙于“双11”战役的支付宝谈兴并不大;中信合作意向随之转向腾讯,如此形成今日一家银行与两家巨头同时合作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