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将改变全球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这一切都必然会发生,区别只是先后问题。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的市场增长已趋于饱和。在一些大城市中,人们甚至开始有选择性地远离互联网,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超越了他们的生活所需。
但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最为贫困的非洲地区,乡村人群对于信息的渴望和获取,仍然方兴未艾。在乡村生活的人们,正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此前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更为广阔的世界进行沟通、互动、参与。
这一切,还只是开端,信息乡村路,还将更宽、更长、更丰富。
“农村信息化”全球版图
在过去的十年间,得益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卓越的性价比,非洲地区的手机使用率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
2003年,非洲的手机销售总量还只有5400万部,而到2013年,手机销售总量已经超过5亿。但这并不表明,农村信息化在非洲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大部分用户使用至少两张SIM卡的手机,这使得8亿张SIM卡被发行,这个数据并不能作为非洲用户总量统计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不仅非洲的移动渗透率仍然低于40%,使用手机者更多集中在城市或者城市周边。
同时,在过去十年,非洲人口也从8.5亿人迅速增加至超过11亿人,其中有4.14亿人仍然赤贫,这才是无法忽略的现实世界。尽管非洲移动互联网已经取得超越全球的增长速度,但2013年非洲的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仅为16%,仍远低于39%的全球水平。有媒体表示,这还只是一场“远离三分之二人口的革命”。而在亚洲,互联网的发展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2013年6月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高达5.91亿人,居世界之首,互联网渗透率也已高达44.1%。
作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硬件生产的主基地,中国在为全球生产互联网终端的同时,自身也从互联网发展中获益,无论是PC端,还是智能手机,中国毫无疑问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
终端价格和网络使用成本的降低,使得中国农村信息化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中国的农村信息化巨变,可以视作发展中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中国,手机普及率已经接近90%,而这些用户中,有40%的人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城镇人群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仍然在增长,这符合发展中国家“无处不在的增长”趋势。
然而,相对基数较小的农村市场,信息化加速度仍然会高于城市区域。CNNIC的报告表明,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达67.3%,比城镇高10%。
在欧美地区,农村信息化,或者说偏远地区信息化的开展,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推动的工作之一,而非市场化作为驱动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与之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比例少和分散更为明显的特征。而在这些欧美发达国家,信息化已经提升至改善生活、教育、医疗水平等关键性的地位,而非仅仅是为了增加沟通效率,帮助人们获取外面世界的信息了。
填补数字沟壑:引入新技术
虽然能够改变生活的不只有技术,然而对于乡村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而言,信息化正在重构他们的生活方式,快速更新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无形中将他们带入到全球化生存的体系中。
在中国,政府部门对于农民富裕途径的定义,已经从“勤劳致富”升级为“信息致富”,而这种升级化的定义,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所接受。这仍然得益于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速度。
一系列新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的农村市场,并表现出强烈的活跃程度,例如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数字化,农民在农产品收获之前就已经开始的电子商务和农产品流通方式。
中国的这一系列因信息化而起的转变,以及对每一次新技术革新的勇于尝试和使用,也在不断激发新的市场机会。这种成功的循环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同时,中国也不断从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中,借鉴和选择适合中国农村信息化的新部署模式,例如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为偏远贫穷的地区,农村信息化的部署,都需要网络、终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条件具备,而能够整合这些技术和资源的,较为适合的仍然是政府部门或者当地运营商,即便是政府部门组织,当地运营商仍然会成为最主要的实施者。
在中国江西省,当地运营商江西移动已通过农业自动化滴灌系统,实时监测水温、融氧、PH值、盐度以及土壤成分等关键数据,实现田间自动化滴灌的开关控制。
物联网技术打破了农业生产依靠经验的传统,实现科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进而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给农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和农民的信息化转型。除此之外,视频监控技术、GPS定位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更多的技术,也逐渐应用到农业和畜牧业。
在电子商务和流通环节,信息化平台成为主要通道。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提供了被称为“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系统,虽然名字有所不同,例如“农信通”(中国移动)、“信息田园”(中国电信)、“金农通”(中国联通)等,但其作用是类似的。
甚至出现了农民个人搭建电子商务网站的尝试,在中国四川,一位退休干部建立的柠檬产品网站,两年的交易额达到了1.1亿元人民币。
“数字化生存”在农村
在乡村铺设信息化高速公路的意义,远不止帮助农民改变旧有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如此简单。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注重沟通、医疗、教育等业务和应用,将给农民带来富庶物质之外的品质生活。
一个简单的描述,可以说明农村信息化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在中国,目前约有6000万“留守儿童”,占到中国全部儿童的五分之一,有超过46%的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中国“打工经济”所带来的这一社会性问题,可以通过农村信息化予以舒缓。
在贵州、重庆等地,政府和电信运营商共同发力,整合现有资源,建起了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这些站点不仅能连接互联网,还安装了视频设备,成为“亲情视频聊天室”,让留守儿童能在这里与远方的亲人保持联系,沟通也变得简单顺畅。同时,政府通过组织培训、专人指导等方式,教会他们进行简单的互联网操作,解决了部分留守人群文化程度较低,上网技能缺乏等问题。
“亲情视频聊天室”也是农村的远程教育站点。这些站点使得上学路途较远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互,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远程教育的实现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资源共享优势。在很多地方,远程教育站点也是文化下乡的重要渠道,与IPTV等业务相结合,政府能主导开展培训活动,为农民提供现代种植养殖技术、生产经营、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体验,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技能。
此外,中国电信“天翼信息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在贵州铜仁玉屏县马家屯村,村卫生所陈医生就通过网络学习医疗知识。陈医生认为,如果尽早实现网上问诊,农民就可以通过医疗专家远程会诊,或联网仪器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无需花好几天时间奔波,去大城市问诊。
未来更精彩
随着乡村信息路的开拓,农民的数字化生活模式将被激活。尽管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仍有所区别,但农村居民对网络、对互联网应用的诉求,本质上与城市人群并无差异。
农村居民希望通过网络与知识连接,提高生产效率;与城市连接,拓展农产品销路;同时希望网络能满足他们在情感、健康方面的诉求。而为农村居民服务的应用和业务的开发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互联网正越来越多地被农村用户所接受。
一直以来,农村信息化被许多人认为仅仅是尽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发展证明,农村信息化在填补数字鸿沟的同时,也能为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当城市市场逐渐饱和的时候,农村市场的开拓就至为关键。所以,运营商需要思考如何把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开拓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携手各方,打破固有的思维藩篱,创新商业模式,让农村市场的发展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并使整个产业受益。
展望未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在新农村信息化中找到用武之地,未来农村的业务应用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自在地通过网络与世界连接,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信息,与朋友家人取得联系,实时分享欢乐及获取帮助;能够听到来自世界上任何角落的声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某个角落。连接创造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