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互联网已然无所不在,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中。他们的生活已经被社交媒体过度碎片化,有些人深为信息过剩而烦恼,甚至刻意选择暂时离开互联网,以换取片刻独立感受生活和思考的空间。
然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多数人所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未能联网的世界。ITU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达到27亿,这意味着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三,即约44亿人仍然置身“网”外。
他们从不曾接触网络,没有信息过载的烦恼,但却丧失了接入互联网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无尽机会和便利。这些没有联网的人,他们都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搭上开往网络社会的高速列车?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当你不曾接触网络,你的生活似乎并不残缺。在互联网未曾产生和发展之前,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一贯如此。而当接触到互联网之后,再次告别网络,一切将显得那么不方便,甚至短短几天的离别,也会变成“断网日记”见诸报端,成为新闻和热议。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互联网已然将信息达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等等一系列日常活动整合到一起。他们随身携带两个以上的联网终端,通过网络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与闲暇时间,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资讯,唯恐遗漏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新闻;他们的生活已经被社交媒体过度碎片化,有些人深为信息过剩而烦恼,甚至刻意选择暂时离开互联网,以换取片刻独立感受生活和思考的空间。但是,如果真的完全离开互联网,他们又会感觉无法接受和容忍,甚至认为,没有了互联网,世界也会随之崩塌。
然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多数人所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未能联网的世界。ITU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达到27亿,这意味着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三,即约44亿人仍然置身“网”外,他们从不曾接触网络,没有信息过载的烦恼,但却丧失了接入互联网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无尽机会和便利。
这些没有联网的人,他们都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搭上开往网络社会的高速列车?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未联网的世界版图
回顾一下互联网从民用以来短短近三十年历史,很容易发现,互联网的部署规模和社会经济水平有着很大关联。这导致ITU在统计互联网渗透率时,常常会将世界一分为二:发达市场与发展中市场。
根据ITU的报告,2013年,发达国家中网民占总人口的77%,而在发展中国家里,这一比例仅为31%。这也就意味着,在没有联网的44亿人中,只有不到3亿分布在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其余的则生活在剩下的世界里。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繁荣,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落差而导致的信息网络普及差距,具有重大意义。由图1和图2可见,从2008年到2013年,无论是固定宽带还是移动宽带,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增长水平都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移动宽带的用户数,发达市场五年间的增长不到3倍,而发展中市场急剧增长了13倍之多。
以网民规模最大的中国市场为例,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网民规模为1.176亿,不到当时中国网民规模的一半。而到了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高达4.64亿,占比提升至78.5%。由此可见,移动宽带的飞速发展,对于减少全球未联网人口数,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主导作用。
如果按照区域来分析,我们会得到更直观一些的数据,比如非洲人口中非网民的比例高达84%,而欧洲地区未联网人口平均占比仅为25%,在北欧国家如冰岛、挪威、瑞典等,非网民的比例甚至低于10%,联网用户占比为全球最高水平。
但是,由于人口在各国的分布极不平均,单纯分析区域性的非网民比例高低,并非良策。为使数据更具代表性,我们选择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作为分析主体。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超过40亿,占到全球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既有传统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又覆盖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也包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孟加拉国等。如此庞大的基础用户群和经济水平分布,或许能够更好地代表未联网人群的真实分布状况。如图3所示。
中国既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根据CNNIC于2013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超过5.9亿,占人口比例的44.1%。和中国类似,俄罗斯和巴西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口没有上网,这样的比例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处于正常水平。
引人关注的是,同样位列金砖四国的印度,却和巴西、俄罗斯、中国有着不同的表现,目前其互联网渗透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尽管印度也拥有约1.5亿网民,位列全球前三,但因为其人口基数庞大,非网民所占比例超过87%,仍然较为突出:约有10.7亿印度人口没有联网,这一数字甚至超过非洲的人口总数。
同为亚太人口大国的印度尼西亚,其未上网的人口所占比例略低于印度,但也接近85%。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非网民人口都在九成以上,尤其是孟加拉国非网民的比例超过93%,这和同样位列最不发达经济体的其他四十多个贫穷国家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在采样数据中,美国和日本的非网民比例也很接近,都在20%左右,代表了发达市场的普遍状态。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通讯市场最发达的新兴国家之一,其未联网人口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巧合的是这代表了前十个人口大国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也恰恰和全球平均水平相当接近。
孟加拉国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中的一员,而美国和日本则同属最强经济体范畴,这意味着,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互联网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经济因素
尽管互联网渗透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仍然存在占比较为明显的未联网用户,这足以说明,在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明显因素的存在。“未联网”更像一个复杂的社会命题,受到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互联网“荒漠”
人类虽然已经把LTE基站建到了北极圈和世界屋脊,海底光缆也已经将有人居住的各大洲紧密连接在一起,但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巨大的星球上,依然有很多人类居住的地方并未被网络所覆盖。这些互联网不能抵达的“荒漠”多数分布在非洲、亚太的不发达地区,但即便是在北美、大洋洲等富裕经济体,由于地广人稀,也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未能接入网络。
要想让这些互联网“荒漠”区的人口能够接入网络,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普遍接入权,政府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出台专项拨款、政策优惠等资助措施来刺激运营商建网;另一方面,运营商也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网络覆盖方案,以尽快消灭网络覆盖盲区,将整个地球变成一个“连接无所不在”的数字世界,让全世界所有的人享受到联网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不少贫穷国家,电力供应十分短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三分之二的国家缺电,85%的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力覆盖。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运营商要想实现网络覆盖,必须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基站,或者采用极具创新性的网络接入方式,例如谷歌的气球互联网项目等。
上网成本太高
上网成本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因素,一般包括两方面:互联网接入成本和上网终端的成本。
接入成本是一个与收入水平相关的相对概念。联合国的报告认为,只有当互联网接入价格控制在人均收入的5%以内,才属于人们正常的可负担水平,互联网才能够获得健康的市场供求,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接入互联网的世界。
但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5%这一比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目前仍然难以实现。举例而言,有30个经济体的宽带接入成本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50%,更有甚者,在1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宽带接入价格比人均收入还要高。最夸张的当属非洲冈比亚,其宽带接入价格竟然超过本国人均收入的700%,如此令人咋舌的价格,显然已足以击垮该国普通民众对互联网的任何幻想和渴望。
这意味着,互联网接入能力的提升和普及,有赖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有赖于运营商采用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降低接入成本和价格。
相较之下,终端价格问题反而显得容易解决。近年来,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价格都在快速下降。例如在中国,低端智能机的价格甚至已经降到二百元人民币以内,这极大地降低了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门槛,已经成为促进未联网人群向网民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政府在这个领域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欧盟等发达地区,政府会推出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退税措施,以鼓励他们购买上网设备。
上网技能缺失
人们能否成为互联网用户,并非只受外部环境制约,其自身是否具备基本的技能也是前提条件之一。
例如,部分老年人无法掌握电脑或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甚至有些人士受到身体状况限制而不能使用上网终端;再或者受制于文化水平太低,没有办法进行上网操作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这部分人群接入互联网的可行性。中国CNNIC的报告就显示,中国的非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或者年纪太大而不上网。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非洲,完全不识字的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一,在贝宁、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甚至超过50%,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性也因此极为渺茫。
为了让更多人具备上网技能,除了政府、运营商等组织需要利用社区、学校等机构广泛开展培训,终端厂商也应当提供更加简单易用的上网设备,同时应用开发商也需要加入进来,开发出交互更人性化的应用内容。
自从iPhone诞生以来,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大大提速,随着iOS和安卓生态系统的逐步演进,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终端的易用性不断增强,移动应用行业也空前繁荣,但无论是易用性还是人机交互,都有进一步开发和改善的空间。
应用与生活的相关性不足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虽然具备上网的能力和条件,却主动放弃了进入网络世界的机会。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仅仅是因为对互联网“不感兴趣”。
这种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非网民中比较突出。欧盟调查数据发现,欧盟27国非网民中,约有半数人不上网的原因是觉得“不需要”,而美国的相关调查结果也非常相似,皮尤中心的报告显示,48%的非网民认为网络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同样的情形,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例如CNNIC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部分人群的上网需求不强,是因为“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与其现实生活仍存在距离,因而没有形成足够的需求去刺激其学习并接受新事物”。
要让这些对网络没兴趣的人主动联网,互联网行业显然需要提供更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网络应用,尤其是随着OTT的兴起,运营商需要做出转变,推出更加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同时,这些不愿上网的人也需要意识到,网络与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就像在电视出现以前,人们以为广播和报纸就足够了,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视频方面的消费需求。一旦人们与互联网产生接触,就会发现网络能给生活带来无尽的便利,转而全面拥抱一种更加连接的生活方式。
如果互联网与人类真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那必然会促进更多的人加入网民的行列。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没有联网的人与网络产生接触,网络与人类生活的关联也会更加紧密。这里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本土内容匮乏
互联网上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各种语言的内容发展并不均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印度,互联网内容基本以英语为主,但印度只有10%的人使用英语,其他如使用印地语的人口由于没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上网意愿必然非常之低。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必须联合行动,促进互联网内容的本土化和多样性。
44亿的数字机遇
时至今日,通信和网络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数字发展机会,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现实世界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接入互联网的基本权利,即联合国所倡导的,宽带接入是一项基本人权,同食品、住房、医疗一样必须予以保障。
但是,全世界依然有超过五分之三的人口没有获得这项权利,对于其中的很多人而言,接入互联网将是他们改变生活的起点。那些没有联网的人,或许恰恰正是更为需要互联网的人。通过与全世界的连接,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教育、更广阔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通信行业面前的路还有很长。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过去十年间,全世界网民人数增加了20亿,我们确信,将下一个20亿人口连入互联网的目标,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在政策层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在更前列。例如芬兰和爱沙尼亚都已立法,将互联网接入视作公民的基本人权,法国也宣布使用互联网是一项法定权利。截至2013年中,有超过130个国家出台了宽带发展战略,这些都将有效地推动更多人使用互联网。
将未联网的44亿人纳入互联网,这无疑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同时也是互联网行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巨大机遇,整个ICT行业也将因这巨大的数字发展机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如果人人联网,世界将会怎样?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全人类互联的美好未来。
图1 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增长曲线(单位:百万,数据来源:ITU)
图2 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增长曲线(单位:百万,数据来源:ITU)
图3 全球前十人口大国联网人口对比图(综合美国人口调查局和ITU数据绘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