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不断飞越“死亡之谷”的芯片巨头
创事记
作者:       2016年12月12日 09:42
半导体 英特尔 INTEL 智能手机 硅谷 德州仪器 计算机 IBM 微软 转型 移动 互联网 AMD 服务器 iPhone 手机 电池 ARM 高通 三星 网络 重组 电信

1965年,担任仙童半导体工程师的摩尔在《电子学》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发表了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文中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后来,这个预言被称为“摩尔定律”(Moore‘s Law)。

到1967年,仙童半导体成立十年时,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但是,由于无法忍受企业惰性,诺伊斯和摩尔与很多人一样,也选择了离开。1968年,他们创办了另外一家公司——英特尔(Intel),最终这家公司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翘楚。

从存储器芯片起步

诺伊斯和摩尔找到了风险资本家家阿瑟·罗克(Arthur Rock)为新公司投资,罗克也成为公司最初的董事会主席。在新公司成立的当天,格鲁夫加入,成为公司的第三名员工。在英特尔创建初期,诺伊斯奠定了公司文化,开创了没有墙壁的隔间办公室新格局,取消了管理上的等级观念。

公司最初起名时,考虑把两名创始人诺伊斯和摩尔的名字都包含进去。但是发现“Moore Noyce”会被理解为“更多噪声”(more noise)。于是,公司就先取名为“NM Electronics”。当公司名字确定为“Intel”时,发现商标已经被Intelco酒店注册。后来,他们从这家酒店购买了“Intel”的商标使用权,公司才改成现在的名字“Intel”。据说,“Intel”的名字来源自于英文单词“Intelligence”(智慧),又与英文的“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很相似。

英特尔公司最初的产品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1969年,英特尔推出自己的第一批产品——3101存储器芯片,随后又推出1101和1103,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它的诞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储器的灭亡。1971年,英特尔公司股票上市。

在英特尔公司,摩尔定律得到彻底的发挥和实践。从1970年代起,英特尔就构筑了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以技术创新满足计算机制造商及软硬件产品公司更新换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尔提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高额利润并将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下一轮的技术开发中去,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而摩尔的口头禅就是“改变是我们终身的热爱”。

遭遇日本企业挑战

1971年,英特尔通过购买日本企业的专利,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可编程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芯片“4004微处理器”,这个小指甲大小的芯片拥有2300个晶体管,计算能力已经达到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水平(那台计算机像房间那样大)。1972年,推出“8008微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8800采用了英特尔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个人电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74年诺伊斯卸任,摩尔正式登上了首席执行官的宝座,开始了英特尔腾飞的路程。摩尔十分注重技术的转化,消除英特尔研究实验室和制造部门之间的瓶颈,加快了新产品从实验室向工厂、向市场的转化。由于经营策略的正确,技术上的创新,这时的英特尔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

1978年,在英特尔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员工达到了一万人。1979年,安迪·格鲁夫开始担任英特尔公司总裁。

不过,1976年日本最大的5家电子公司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建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不到4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一份日美两国芯片质量的比较报告显示,美国最好的产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产品高出5倍。1981年,日本的64K芯片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使英特尔的单个芯片价格在一年内就从28美元惨跌至6美元。

专攻微处理器 飞越“死亡之谷”

[1]  [2]  [3]  [4]  [5]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蓝戈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