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经过2012年的血拼后,金立未能在拼量上卡住有利位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手机销量排名第10的HTC的销量近3200万部,金立的销量为2400万部,且品牌知名度远不如HTC。金立与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一样,陷入了赔本赚量的泥潭。
2013年后,在大众化市场争夺中触礁的金立开始放弃平台化竞争,将目标对准细分化市场。
金立的转型,与凡客在电商业的路径类似。就背后的商业逻辑,IT评论人孙永杰向表示,金立的竞争心态便是希望借着大势,在大的市场中找到细分市场的立足点,以保留一部分自己的市场份额,然后静待外部大势变化之际,再谋他路。这是“先求稳后待变”的思路。
在转向细分市场后,金立对产品结构做了“一加一减”式调整。减法包括两点:首先,2013年金立砍掉了超低端产品线,如399元、499元等机型;其次,不再做标准化、无差异的产品。减法背后的目标则是将产品线全面转向细分市场,以图将此打造成公司的利润池。
加法则是再聚焦自己的客户群。金立最终将重点投向两个目标人群:1,针对年轻时尚人群推出的ELIFE系列;2,面向中国高端商务人群推出的天鉴系列,天鉴W808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孙永杰认为,金立是希望借高端机的利润来填补中低端机的亏空。不过悖论在于,其高定价不可避免地将直面苹果、三星的绞杀。
渠道锈化困境
在过去的近10年间,金立通过区域总代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国5万多家销售网点、近600家售后服务中心,渠道网络覆盖到县乡一级。这个庞大的渠道体系,曾一直是金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当金立将重点转向细分市场、电商大行其道之时,这个曾经无往不利的销售系统陷入了锈化的困境中。
众所周知,小米模式的成功,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将手机业原有的B-B-C(厂商-渠道-消费者)沟通模式打乱,构建起了一种B-C模式,即通过互联网渠道,让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并在这种互动沟通中,建立了一个粉丝圈或小米帮,以及一线需求逆向反馈指挥厂商生产研发的机制,即C-B模式,从而更加适应市场。
传统手机厂商眼中 “宁愿把钱交给渠道,也不要交给消费者”的营销行为,如今已经“玩不通”。华为荣耀手机独立化运作、中兴在Nubia试验基础上将终端业务独立事业部化运作等现象表明,手机厂商掀起了一场以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重构与消费者互通模式的变革。
对于线上渠道体系的“除锈”逻辑,卢伟冰解释说,“很多观点认为,电商渠道未来会超过地面渠道,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线下渠道还是会位于最主流的位置。传统企业依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线下渠道成本会有一定的优化空间,线上线下一定会达到一个效率和成本的再平衡。”
就卢伟冰看来,消费者最终不会再严格界定线上还是线下,因为用户会在不同的地方接触到特定厂商的产品,只是购买会采取不同的途径。“我们内部认为,O2O一定会打败纯电商模式。”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在金立的渠道体系中,包括三种:一个是自有渠道,一个是运营商渠道,最后是电商渠道,且最终向两种渠道演进,即社会渠道和电商渠道。
虽然金立坚称线下渠道才是主流渠道,但不能否定的是,在传统厂商对线下渠道的改造中,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换句话说,所谓的O2O之路,虽然很美,但更多地还停留在试探阶段。
宇龙酷派某高管向记者表示,金立对线下渠道处理的困境,在手机业,甚至传统行业也极具普遍性。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绝大多数传统企业采取以独立化的方式另起炉灶建立电商渠道,比如中兴、华为等,以避免与线下渠道产生内部利益冲突。而线上与线下渠道之间,目前还远未实现融合式发展,而是隔离式前行。
剑指移动互联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