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CWW
未成年人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学生作为网络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从我国网民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学生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主要享用者和创新者。正因为如此,他们理应成为学校网络德育的主体,成为网络社会道德建构的主体。学校德育必须从社会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网络生活,并加以正确引导,通过自我教育,内化成自觉的行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自觉、自愿、自发地接受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成功所在。对于学生“触网”,堵是不可取的,必须给予恰当的引导。
三、引领的过程: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改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这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网络在学校的普及,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促使德育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因为网络上的对话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对动态的,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常常相互转化,教学相长,角色互动。
在学校网络德育研究的初期,有的教师认为,网络德育不就是在网上实施的德育吗?这种间接的德育方式的效果还不如直截了当、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好。甚至有的教师摆脱不了教育者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网上讨论失败后,提出“你敢从网上退到我的办公室来讨论问题吗”这些事实说明,学校网络德育应是学校德育多方面的战略调整,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校的校园德育网站开辟了学生论坛和聊天室,将可利用的、有限的学校德育时间,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延长了学生接受德育的绝对时间。许多学校教师努力实践着角色的转变,他们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疏导。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做版主、做博客,实现师生真实的对话,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弥补了传统德育中的弱点。目前,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手段和桥梁。我们在网络德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证明了网上的沟通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需求的、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四、引领所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引领合力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健康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未成年人。因此,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而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更广阔的领域。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各种因素。例如,提高家长教养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2008年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开通,这是市教委推动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推进本市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以现代化手段支撑的新型家校协作形式。目前,网上家长学校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队伍,为家长答疑解惑。其中包括常年从事青少年研究与家庭教育研究的教育专家和十多位中小学校名校校长,以及30位优秀班主任等。另外,网上家长学校服务家长、教师,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同时,邀请了全市十八个区县的近50所学校参与。通过在线讨论的形式,密切学校和家庭间的联系,形成了沟通的新渠道。
信息时代的家长应该学习和掌握网络时代的新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便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控,积极配合学校,形成对子女教育的合力。政府部门要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为学生健康上网提供良好的外部大环境。网络经营机构要建立行业自律,积极提供满足学生健康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大背景,使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