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CWW
通信世界网(CWW)5月19日消息 今天,“200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保障儿童网上安全”。
通信世界网作为本次大会的直播媒体,将对本次大会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
图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瑛
王瑛:
随着中小学生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学生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一种假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上网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真切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这柄“双刃剑”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现实学校道德规范的冲击。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正面临着网络的严峻考验。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怎样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让他们在网络生活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引领的着力点: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的苦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之所以非常喜欢上网是因为网络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首先,孩子们需要朋友,网络能满足他们交友的需求。在我们所调查的“你愿意对谁说知心话”的九种人中,朋友被排列在第一位。孩子们在充满竞争和学习压力的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找不到知心朋友,他们感到内心的孤独和无聊,这种状态成为他们走入网络寻求发泄和认同的原动力。实验校中一个高中学生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学生网聊心理,到网吧去“卧底”,得出了充满理解和同情的结论:“我们的同龄人们是在用聊天和游戏调节心情,减轻压力。”其次,孩子们需要在玩耍中获得成功感、认同感,网络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时尚的个性人物、强烈的视听效果、激烈的比赛竞争和血腥的搏斗场面,能够带给他们无比的兴奋、满足和成功感,这是他们喜欢甚至沉迷网络的主要诱因。
事实提醒我们:采取强制和命令的办法,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更深地沉迷于网络。这就给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了共同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外沉迷网络的孩子为什么少?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让孩子感兴趣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健康的教育环境?2006年的一天早上,我在欧洲考察的路上,看到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湖边进行帆船训练,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五颜六色的帆船和孩子们的欢笑,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画面,我也情不自禁跳上了船和师生们共同玩耍,如同回到了童年。在身心陶醉之余我不禁感慨: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么开心,生活能有这么丰富多彩,他们还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建设更多的像北京十一学校由学生网络高手参与的优秀的绿色网站去引导孩子们健康的网络生活呢?网络时代的生活必须要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网络是一个教育的阵地,作为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掌握主动权,变挑战为机遇,让网络为学校教育服务。才是负责任的教育者。近几年,我们在全市开展学校优秀德育网站的评比挂牌活动,宣传校园绿色网吧的有效做法,推广校园博客联盟的活动经验,推动了学校德育网络的建设。许多教师以朋友的身份,通过网络论坛、博客联盟、手机短信等现代化途径,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上游”的孩子们实际上非常渴望交流,渴望与人沟通。除了上网玩游戏,他们也很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参与其他一些更有益的课余项目。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和成长需要的环境和条件。相反,孩子们学习压力大,活动范围小,生活枯燥,缺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展活动进行疏导是比一味地强制更为高明、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学校德育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应该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继续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创建绿色博客联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有益地网络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一致性,让他们在参与建设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学会正确利用网络,享受健康地网络生活。二是积极组织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吸引到社会大课堂中,帮助孩子学习互相沟通、正常交流,让他们在拓展训练中锻炼意志,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生存能力。使他们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健康成长。
二、引领的目标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上下工夫,使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控
引领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告别网络,而是让他们有节制地上网;不是为逃避现实才去上网,而是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在网络中获取和交流真正需要的、有意义的信息。这就需要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能力。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是上网的主体,当他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弹指鼠标时,就像一名小骑士驰骋于网络空间,驾御的力量不是靠教师,也不是靠家长,而是靠他们自身的毅力、控制能力和对道德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孩子们对网络双重性的认识程度、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与把握程度,是他们能否在网络上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网络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我们在网络德育研究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不仅作为主体,而且作为参与者、教育者、研究者,加入到学校网络德育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先后聘请了四十多名学生作为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在小课题研究中、在学校网站建设中、在网络活动中通过自身实践体验,实现自我教育。学生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是我们进行学校网络德育研究的共同体。让学生作为主体、作为研究者,参与到学校网络德育是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相信学生,让他们参与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已成为国际教育专家的共识。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网络德育研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亲自去实践三种角色。
第一,让孩子们做参与者。学生参与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德育网站建设、网页的制作、网络维护和论坛管理。学生在网上做博客,进行创作,开展国际交流,提高了参与度。北京十一学校“红旗飘飘”网站和HCC电脑俱乐部,就是教师调动了一群学生小“黑客”们的积极性创办起来的,从栏目设置到开设网课、创办网刊、开展短信征集活动,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经受了锻炼,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达到了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成为学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学生开展活动与展示的天然平台。北京建国里中学在研究中开设了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孩子们参与到课程管理和教材的编写之中,他们自编的格言、运用网络技术创作的漫画,充满童趣而且蕴涵教育哲理,同学们读起来倍感亲切,乐于接纳,也使参与编写的孩子们收获了成就感。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三小创建了学校、年级、班级博客联盟,孩子们参与其中,在与同伴、老师、家长的相互沟通、帮助、合作中共同成长。
第二,让孩子们做教育者。学生们提出了一种比较适合他们自身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伴教育。他们思考并策划出每次同伴教育活动的主题、讨论教育对象的背景、活动的方式方法并实施了行动方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客联盟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同伴教育。在开展网络道德同伴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的身份相同,通过同伴之间的教育和感染所取得的效果比成人的说教要真实有效,消除了接受者的心理防御,接受者可以很放松地与教育者分享各种经历与体验,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从而达到教师教育过程中达不到的效果,增加了教育过程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心里需要。这也是引领的一种有效形式。
第三,让孩子们做研究者。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像研究者那样去思考、探究和交流,结合研究性学习,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并努力加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做主人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通过调查、观察、访谈,撰写出科学论文,提高了研究的能力;在专家与教师引导下,研究与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激活了这些高中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他们网络道德认知的发展,提高了他们改进“网络带给同伴不良影响”的技巧,不仅丰富了高中学生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自主管理是个大熔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学会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培养了学生对事业的责任心。北京新源里中学学生朱瑶和她的研究小组开展的学生网聊心理调查研究、北京房山良乡三小的学生小课题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参与研究,适当参与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心,也能更好地开发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