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起IT巨头们就已经挥起了“专利大棒”。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国际间产业布局的重要工具。本世纪初,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却频繁遭遇专利诉讼,面对残酷的专利战,中国企业如何制胜?对此,只有一个答案:专利战场,联合共赢。
专利制度受关注,渐成国际间产业布局工具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跨国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国际间产业布局的重要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最近几年看,对专利的关注对内表现为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量的呈几何级增长以及更加频繁的专利收购,对外则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全球专利诉讼。在知识密集型的信息通信行业,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承认,专利战只是一种商业竞争手段,目的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相关市场。为此大公司不遗余力布局专利丛林,筑起专利壁垒,以取得交叉授权,赢得竞争筹码。
专利诉讼在全球科技业已司空见惯,尤其在硅谷,自上世纪80年代起IT巨头们就已经挥起了“专利大棒”。著名的诉讼案有苹果起诉微软侵犯图形用户界面专利权、unix系统代码版权闹剧、黑莓手机侵权事件等。
本世纪初,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阻击。
2003年1月,思科起诉华为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这是较早引起国人关注的一例知识产权案,也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随着中国通信技术从跟随到追赶再到抢跑,专利诉讼的战火也开始高频率、大面积燃向中国通信企业。近年来已先后爆发了华为和摩托罗拉、中兴和爱立信诉讼案等多起知识产权纠纷。
中国企业频繁遭遇专利战,反映了中国通信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位置。跨国公司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基于其高额诉讼、天价赔偿、可以获得市场禁令的特点,专利诉讼已成为跨国公司阻击中国企业的不二法宝。
残酷专利战,中国企业如何致胜
从目前看来,面对专利诉讼,通信业内通行的做法是对外积极应诉,适时签订和解条款;对内则构建专利池,筑起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墙。
中国企业还应积极促进专利合作。专利合作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只有产业链上各个企业拥有共同的产业与市场发展目标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利合作才有了基础。在中国自主创新的3G国际标准TD-SCDMA产业化过程中,专利成功合作证明了这点,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开展专利合作,又会进一步提升企业推动产业与市场发展的积极性,进而加速国内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专利标准的制定。强调专利与标准的结合,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先把规则性的东西做成国际标准,然后把这种标准性的路径全部设定成专利进行注册;另一方面则是把已有专利变为标准,标准化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这样,通过控制国际化标准从而为他国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国际标准,经过充分的竞争、合作和博弈,成为4G国际标准的,TD-LTE包含巨大的商业利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黄金机会,中国企业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TD-LTE的专利合作,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
将专利与贸易挂钩是发达国家专利政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开始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极力推行专利审查的国际化,打破了原来专利审查的地域性限制,由少数几个国家负责专利审查并授予专利权,其他国家只需承认审查结果即可。这种状况将极大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甚至由于过度依赖外国专利技术而对其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应对国与国之间的专利战争,个别企业显得势单力薄,企业间充分合作,在国家的支持下,共同进退,抵御强敌非常重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组建专利公司,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移动技术专利合作,降低技术准入门槛,加速商用发展步伐,构建移动专利体系,防御和应对未来可能的专利纠纷,同时加大国内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尤为重要。专利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有效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及科研项目引导,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电信无线电产业国际竞争中谈判地位初步有所改善。但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拥有数量较少、产学研用结合的知识产权机制尚不健全、市场主体专利运营能力较弱等问题仍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全社会都需共同肩负起创新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