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讯(CWW) 市场情报分析机构Creative Strategies公司总裁蒂姆·巴加林在《投资时报》发表文章表示,“每年都有个元年,2014轮到万物互联”,让我们看到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以及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但也有专家泼冷水表示,万物互联只是“表面风光“,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及政策,并且一些公司和国家的物联网都是各自为阵,如何打破隔阂,实现数据在多个不同网络之间有效的交换尚需时日。
万物互联元年开启
物联网(IoT)架构渐成熟,逐步升级到万物互联(IoE)。从可穿戴设备到汽车,万物互联包罗万象。感知技术将结合因特网、云端储存和巨量数据,开创万物互联创新服务模式。
物联网是结合运用现有技术打造出来的新商业模式,主要架构涵盖感测组件、无线传输、云端储存、App应用和大数据等五大层次。
近年物联网显著发展,主要是芯片价格下跌、无线通信设备普及、以及巨量数据兴起三条件成熟,加上云端储存和IPv6因特网陆续到位,物联网整体发展架构可望准备就绪。
今年美国消费电子大展(CES)和全球移动通信大会(MWC),特别点出物联网迈向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涵盖范围从穿戴式装置、智能健康医疗、智慧家庭到车联网,揭示无处不感知的时代来临。
包括可穿戴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可感知人类动作、身体、环境、甚至是心理状态,整合移动设备及云端平台,进一步掌握身心状态、联网实时管理监控,应用扩展到家庭互动和生理监测,开创数字健康管理新时代。
在智慧家庭部分,家用联网环境,透过感测、联网、运算、控制、远程行动装置的监控,完整形成住家智能化应用体系,其中节能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关键。
在车联网部分,进入4G LTE阶段,将带领更多汽车创新应用服务,开创汽车高速联网时代。例如苹果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纷纷与国际品牌车厂合作;GM连手AT&T打造LTE联网智能交通,都象征驾驶信息与显示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感知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企业将物联网视为国家战略。在美国,从谷歌(Google)到BMW集团等企业竞相布局物联网,美国也积极布局智慧电网;我国十二五计划积极打造物联网;欧盟规划i2010社会经济蓝图;日本i-Japan规划物联网商业模式;韩国喊出4S目标、4个发展策略和12个改善项目,IEEE世界物联网论坛近日也在韩国首尔举行。
思科认为,万物互联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将创造更多、更深层的连接,从而催发巨大的网络效应,而各组织如何利用这种效应,将从根本上决定未来十年内的市场竞争格局。
主要处理器和传感器厂商积极切入物联网应用,包括英特尔、高通、NVIDIA等芯片大厂,逐步布局智慧生活领域。
据了解,英特尔推出了用于可穿戴设备的Quartz芯片和Edison芯片系统,而高通一直以来都是万物互联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推出的移动芯片和无线电设备已经应用在数以百万计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
目前,高通还在积极推动名为“数字第六感”(Digital Sixth Sense)的计划,而该计划与万物互联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相关—传感器。
每年传感器的出货量以数十亿计。这些传感器可以让信号灯、信号站和家用电器与其他设备相连,从而使之并入互联网生态系统。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司预测,到2020年,联网设备将会达到2200亿个。高通可以为信号站和家庭自动化系统提供高精产品,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产品用在其所生产的骁龙移动处理器中。
此外一些传统的设备商也加入万物互联行业竞争阵营,在今年CES期间,爱立信和沃尔沃汽车合作,首次展示了“Sensus Connect”云服务系统。它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娱乐、导航等服务功能,还能远程操控汽车,语音控制,自行寻找停车位、支付车费等。
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网络基础设施将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人、机器和信息之间的互联。联网传感器、联网汽车、智能家电、联网物品将层出不穷,我们将迎来真正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
物联网架构逐渐成熟,逐步升级到万物互联。整合感知技术,移动终端将人体动作、环境信息等大量信息转为服务,智能终端扩及个人、居家、户外城市等多元应用,感知技术将结合新一代无线有线通信、因特网、云端储存和大数据,开创万物互联创新服务模式。
万物互联尚需时间孵化
但有专家表示,目前物联网的发展仍比较“龟速”,要想走到万物互联的程度尚需时日, 也许情况不如一些专家和厂商所描述的那么“乐观。
首先,物联网的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智能交通、车联网等等,都隶属于物联网的范畴,而我们现在所指的物联网,主要指的是跨界物联。物联网却离草根大众非常遥远,因为真正的物联网太过庞大,不仅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而且也缺乏领导者。
其次,物联网可能对用户隐私造成的困扰,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会使大众隐私暴露的一览无余,在用户体验到智能和高效之余,个人信息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那片灰色地带。毫不夸张的说,物联网将可预见的成为继病毒和黑客之后个人信息更复杂多元的泄密通道,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伴随着物联网在商业和国家层面的普及而带来更大的隐患。不过目前该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还并不明朗,因为整个行业都还处在萌芽阶段,只有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控,才能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物联网要做到万物互联,需要在传统产品上加入传感器模块和网络接入,但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差距可能会使这一步骤实现起来万分困难。同时相比较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要精细超前的多,这一点也是制约物联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难题,而由于行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且物联网发展的时间和成本都非常高,又反过来使物联网的规模化更加遥遥无期。
现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企业在做物联网,要想真正达到物联网概念所指的高度,公司乃至国家都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数据在多个不同网络之间有效的交换,这道“藩篱”什么时候能推倒实在难以预期。(高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