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作为近日迅速兴起的一款社交类应用,但因其和“Secret”太像了,同时可能在其平台上展示的内容或涉嫌诽谤和侵犯隐私权,“秘密”上线不久便遭苹果App Store下架,当然,下架后的“秘密”进行了换肤手术后再次上线,但其火爆程度和用户的下载量均大打折扣。
“秘密”的出现让国内习惯了基于熟人社交的用户开始尝试接触了名为基于通讯录交友的社交新玩法,同时,也称之为匿名社交,但因“秘密”在上线伊始产品对外宣传的错误定位(朋友圈的匿名爆料),对于其前途,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秘密”内充斥着大量诽谤、爆料和负能量等无效信息,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从长期来看,“秘密”上的内容仍具有范围限制,同时随着爆料内容的减少,很难长时间增加用户黏性,“秘密”无法像微信、微博一样,成为能提供公共社交信息和可靠内容的交流平台,等人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这款软件也就将走到尽头,这也是其很难成为一款大众化的社交软件的主要原因。
“秘密”或者说“无秘”失败或称定局,那么匿名社交在国内发展真的很难?或说只能是“死亡”吗?
答案是:否!
“秘密”的出现,让匿名社交迅速的火热,但因“秘密”在自身社交模式的设计上存在若干缺陷,制约了其发展,而反观国内的另一款正在迅速升温的匿名社交应用“悄悄”,其或将成为国内匿名社交的“领跑者”,比“秘密”将更加的“私密”。
悄悄将匿名进行到底,短信邀请采用匿名机制
“秘密”的内容运营大部分是基于本平台而生的,而“悄悄”则率先开启了匿名邀请制,即有啥好玩的内容,可以直接将其有针对性的用短信匿名分享给指定用户,做到我对你匿名,而你并不知我,此类玩法可以说开创了匿名社交新玩法,既不会暴露用户自己,又达到了让对方看到的目的。
“朋友的朋友”俨然不够,看附近的秘密更有趣
移动互联时代与PC时代的最显著差别是基于LBS的社交应用,“悄悄”在匿名社交中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这项功能,可以查看附近的秘密,从多角度,多维度的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
当然,“悄悄”的奇特之处还在于能对这个秘密有个距离测算,比如500米,或者是1公里...用户的猎奇心理也将被彻底的无限量的打开。
“不仅是朋友”,陌生人也能在“悄悄”上评论
“秘密”的局限在于不允许没有关系的用户参与评论,如一个用户的联系人好友数量较少,这自然限制了话题的参与度,在“悄悄”中,产品经理巧妙的加入了“允许陌生人”评论的选项,话题发起者可以勾选此选项,让自己的倾诉能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并能共同讨论,这种把主动权交给用户的方式,可以在获取信息量和避免骚扰中求得一个平衡。
具备“话题订阅”功能,最大程度的杜绝骚扰
玩过“秘密”的用户会发现,参与了某个话题的评论之后,如该话题继续被其他用户评论,便始终都会收到提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用户造成骚扰。同时一些热门的公共话题,如果用户无法进行评论,自然也收不到新评论的提示,那么部分精彩的内容可能将被错过。
不过在“悄悄”上,是否接收新评论提示,可以全由用户自行选择。
“私信”功能,让匿名社交真正成“秘密”
这也是“悄悄”与“秘密”最大的差别之一。在笔者看来,“悄悄”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匿名社交平台,而“秘密”只能说是一款匿名社交应用。在“秘密”中,用户是公开的参与内容的制造,而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层次的社交活动的展开。“悄悄”的私信推出,恰恰可以将在用户从围观讨论话题这一行为延伸至更具粘性的匿名私聊,这也将为“悄悄”从内容运营转移至真正的社交运营,成为社交平台。
以上六大点,让后起之秀“悄悄”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匿名社交平台,用户在“悄悄”可以进行比“秘密”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私密社交,后“秘密”时代的匿名社交正在开启,“悄悄”俨然已经领先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