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产智能手表难成气候
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火热,不仅吸引了国际巨头的参与,大批国产厂商也涌入,一时间国内打着“智能手表”旗号的产品大量涌现。然而,国内硬件厂商土曼科技近日因智能手表概念图与实际产品相差悬殊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也撕开了国内厂商热炒的智能手表的一道伤口。
产品缺陷遭诟病
在众多有牌无牌的国产智能手表中,土曼科技的产品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凭借投资人游戏研发商蓝港在线CEO王峰的微信朋友圈营销,这款尚未成形的智能手表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自预售起6个月里,土曼科技多次发布延期发货的消息,截至目前仍有许多预订者未能收到货。
对于收到实物的预约用户,则大呼土曼科技“坑爹”,与王峰此前发布的概念图相差悬殊,更为重要的是存在功能上的缺陷。部分用户反映该款产品的震动马达常常失灵、无法定位等,对土曼科技的质疑与诟病声四起。
对此,土曼科技负责人回应称,目前发给预约用户的只是工程测试机,最终的产品要到4月才能上市。
事实上,土曼手表只是国产智能手表的一个典型,其他品牌的产品同样表现不尽如人意。据一位从事数码产品评测的人士透露,以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智能手表为例,最高售价接近2000元,比一部国产智能手机的价格还要贵,但在测试中发现很多功能缺失或者待开发,系统运行并不稳定。除此之外,智能手表的一个致命短板便是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往往需要一天充一次电,这对于用户来说不仅没有带来方便,反而增加了麻烦。
专家指出,智能手表看似用户群广泛、技术门槛较低,但其实不然。它对处理器、GPU(图像处理器)、屏幕、电池均有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智能手表端的特殊性,需要有专属的操作系统来支撑充实应用。然而,大多数国产厂商往往只是将智能手机的思维与系统应用移植到手表上,这样出来的产品势必存在缺陷,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能手表”。
厂商急功近利
国产智能手表的乱象,究其原因是厂商的急功近利心理所致,不管产品是否成熟,只为跟上市场热潮,从中获利。
去年9月5日,土曼科技的智能手表在微信里预售量高达18698只,当时土曼科技只有设计图、尚未明确产品的工艺可行性与成本控制的情况下,就为了抓住营销传播的时间窗口,贸然启动预订,并预收了货款,由此造成了后续的设计、生产陷入被动节奏。而且,土曼科技也并没有自己的支付平台和客服体系,对产能缺乏掌控力,导致产品不断“跳票”,用户体验也受到损害。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从事智能手表研发的人士处获悉,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准入门槛低,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研发一款智能手表,从代工厂的产量基本是2000只起,总计投入在70万-100万元之间,因此只要产品的销量达到几千只,就相当于第一批小规模生产可以收回成本。
在市场热炒之下,受利益驱动,即使产品并不完善,功能存在诸多缺陷,只要通过有力的炒作或营销,销量达到几千只,便可实现盈利,因此大小厂商扎堆涌入智能手表市场。
将沦为市场过客
智能手表所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市场爆发点,国产厂商提前抢滩被寄予厚望。但从目前国产厂商的种种举动来看,大多数厂商普遍抱着投机心理,趁着市场热潮推出产品,却并没有注意积累核心专利技术,创新产品功能和设计。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厂商在推智能手表时,并没有注意建立智能手表端的生态系统,普遍将开放性的安卓系统搬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