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讯(CWW) 斯诺登并未因为逃离,而选择将刻印在脑海中的美国“安全门”事件隐藏。在淡出舆论焦点一段时间后,他重新站出来,而这次的“安全门”对象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或是政府要员,而是华为。
上周,斯诺登曝光的一份最新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入侵了华为总部服务器。《纽约时报》的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侵入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总部服务器,并且获得了非常敏感的数据信息,同时还对华为高管的通讯数据进行了长期监控。而德国《明镜周刊》也报道称,美国国安局复制了超过1400名客户资料和工程师使用的内部训练文件。
为何华为会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角?实际上,美国政府一直担心华为与中国军方保持有联系与合作,在国家核心部门与重要市场采用华为公司的设备,将威胁美国的安全。
事实真是如此?我们先回过头来看这份爆料文件,文件中显示,NSA这一行动从2007年开始,代号为Shotgiant(狙击巨人)。NSA自己做了一个“后门”,以便进入华为的通信网络来获取这家服务覆盖全球近三成人口的公司的信息。一旦接到美国总统的命令,NSA还可以主动发起网络攻击。
其中一个关键词“狙击巨人”令我们不得不深思。在一个国家眼中,怎样的企业才能被冠以“巨人”称号?这显然有点不对称。那么,唯一的答案就是中国。
实际上,从近年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全球经济走向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全球“第二金融中心”隐隐有向第一冲刺的趋势。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多重。而中国这一“巨人”的崛起,令美国人担忧。他们无法直接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将矛头指向中国企业,间接影响中国经济,而在一定程度上,华为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典型代表。
从时间点来看,2007年正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最繁忙的开始,美国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战略的核心市场。从这之后的几年里,美国政府发起了以“安全门”、“反倾销”等诸多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
以华为为例,从2008年,华为收购3Com被拒之后,在接下的几年里,包括2Wire、摩托罗拉移动网络的收购,均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安全担忧为由介入,再次被拒。同时,Sprint价值50亿美元的移动网络设备采购、Verizon和AT&T的LTE采购、公共应急通信网扩建项目等交易也被否决。而对3Leaf的专利收购也被迫取消。
任正非曾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表示,“今天美国政府把华为逼到这地步,只好奋起竞争,除了超越,华为还有什么路可走?”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选择华为?除了华为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典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华为确实对美国本土企业带来了威胁。曾经在通信行业叱咤风云的阿尔卡特朗讯正在为公司负债焦头烂额,排名第一的爱立信的地位也不牢固,华为随时可以取而代之。
更重要的是,华为的扩张不仅在通信行业,同时也开始向IT市场延伸。思科总裁钱伯斯曾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思科最大的威胁就是华为。
面对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扩军的步伐,美国政府需要为本土企业提供足够成长的空间。英国首相卡梅伦曾这样表示,尽管中国企业的扩张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所以,他选择了“开放”式战略,迎接中国企业入英投资,来带动经济。而美国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能堵。
或许找不到别的理由,美国只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堵截。一方面,经历过911事件的美国民众对安全重视度高,会给予政府极大支持,在舆论上不会受到压力。另一方面,涉及安全方面的文章可以大作,即使有疑问,完全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怀疑”、“调查”,两个词即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但是调查清楚之前,你就不能被采用。
这两个词用的非常妙,所以调查这么多年之后,美国政府在没有任何有用证据的前提下,仍可以将华为挡在门外。
但是,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通信行业,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思科、HP、高通、博通等这些全球知名的美国企业,仍是全球网络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
这些企业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政府是否也应该对其进行安全调查呢?
这并非一个无法复制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