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汤博阳
(3)光缆的敷设要求。
光缆顺沿公路,同时与公路边沟保持安全隔距,有利于光缆的日常维护和抢修。光缆的埋深普通土地区要求达到1.2米,石质地区达到0.8米,在冻土地区达到1.5米以下。回土后,要保证恢复到原来的厚度,在易冲刷地段要砌沟坎,加以保护。路由上要埋设要标石,便于维护人员查找。
(4)光缆的防护。光缆在敷设过程中,要作好对强电的防护。在易发生雷击的段落,要在光缆的上方敷设排流线。光缆中的金属部件在接头盒中采取电气断开的措施。在接头盒上方要加水泥盖板保护,在光缆通过居民区时,要上铺红砖示警。
(5)光缆的进局保护。光缆在进入大的局站时,更换阻燃光缆进局(中继站可以不换),在进局后要在光配线架上终端,光缆的金属部件要可靠接地,防止把强电引入局站。
(6)光电性能的测试
⊙光缆的出厂测试。光缆出厂前,要抽取10%的光缆,进行光电性能的全面测试。
⊙光缆的单盘检测。光缆到达工地以后,要100%进行单盘检测。
⊙敷设测试。光缆在放入沟中,回土后30公分后观察72小时,然后进行对地绝缘的测试,不合格,必须加以查找修复。
⊙接续监测。光纤接续时,除了用熔接机本身来测定接头损耗外,还要在远端用光时域反射仪来测量接头损耗,接头损耗的指标是双向平均,每个接头的损耗小于0.08dB。
⊙中继段衰减测试。光缆接续好,并做好进局终端后,用介入法测量中继段的光衰减、光纤长度及平均衰减,并打印衰减曲线。
(7)绘制竣工图纸。竣工图纸提供给维护部门做为长期维护、抢修的依据。
2.传输设备安装工程
(1)传输设备的选型
⊙在1986年至1993年之间,主要安装了PDH设备,设备提供商主要有日本NEC、荷兰APT、德国PKI、澳大利亚NEC、韩国三星、意大利意达泰尔、上海朗讯、日本富士通、眉山厂、武汉邮科院。
⊙在1994年以后,主要安装了SDH设备,设备提供商主要有日本NEC、阿尔卡特、德国西门子、美国朗讯、瑞曲爱立信、英国GPT、沈阳北电。
⊙在1998年以后,主要安装了WDM设备,设备提供商主要有日本NEC、阿尔卡特、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
(2)设备的安装。由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负责。
(3)光电性能的测试。分为出厂验收测试、设备安装后的本机测试和系统联测三个环节。测试的项目有: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接收机的灵敏度,动态范围,输出波形,抖动(输入容限,输出抖动和转移特性);系统的误码性能、误码率;辅助系统:公务电话性能、倒换系统性能、网管系统的性能。
(4)试运行。系统初步验收后都要进行三个月的试运行,对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进行观察,同时对部分指标进行不中断抽测。试运行结束后,由主管部门作竣工验收。
五、光缆干线网的经济分析
1.工程造价水平
(1)光缆线路工程的造价
经过不同工程的取样,计算出光缆线路工程的造价。就单个工程而言,每皮长公里造价在12~18万元,每芯公里造价为3300~6300元。平均造价为每皮长公里造价14万元,每芯公里造价为4400元。
(2)设备工程造价
传输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每个2.5G系统的造价为566万元,每个155Mb/S系统的造价为37万元,每个2Mb/S电路的平均造价为8900元。
(3)投资结构
在线路工程与设备工程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上,线路工程投资占总投资的73%,设备安装工程款资占总投资的27%。从光缆传输系统工程投资结构看,线路工程投资占总投资2/3以上,设备安装工程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3以下。
2.投资分析
(1)造价控制是成功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还不能生产光缆,国际上光缆也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紧俏物资,当时24芯光缆的报价在4000美元以上;90年代中期,国内的厂家开始提供光缆,30芯的光缆每公里约6万人民币,平均每一芯2000元左右。后来国内设备生产厂家多了,生产工艺越来越成熟,成本不断压缩,光缆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在光缆、传输设备、仪表、接头盒的采购当中,全部通过招标的方式。
(2)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10.6万条长途业务电路,每千人拥有的通信主线条数仅6条,而美国为508.8条,日本为438.3条,俄罗斯为139.9条,分别是中国的80倍、73倍、23倍。上海、武汉到重庆间只有8条长途电路,南京至重庆只有两条长途电路,而且其中有的电路还是绕道北京才能沟通的。拥有丰富资源和众多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省际之间的电路严重超负荷,进关方向的电路溢出达94%,长途自动去话接通率仅为16%,比全国平均数低6个百分点。
“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竣工以后,全国长途话路总数达400万路,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赶上和超过了在部分发达国家,我国长途通信能力已能满足现价段国家信息化的需要,也为国家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巨大的网络潜能。
六、跨世纪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
世纪之交,我国电信业深入改革、产业重组,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1998年,邮电部撤消,信息产业部挂牌;2000年原电信总局撤消,组建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两个集团公司。“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划归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进行运营管理。中国电信对这个网络继续投入资金进行建设,使得该网络在线路上不断完善,也使传输系统逐步升级。在2000年至2002年,组织建设了北京-南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广州、北京-沈阳-哈尔滨、北京-阜新-齐齐哈尔-哈尔滨、郑州-西安、上海-南京-杭州、南京-武汉等七条光缆干线。所有新建的干线光缆均采用G.655光纤,同时敷设硅芯塑料管以便于今后扩容的需要。在全国大部分省会级主要节点安装DXC 4/4设备,并在青岛、大连等相关节点安装DXC 4/4/1设备。建设武汉-北京-沈阳-天津-南京-武汉、武汉-南京-上海-广州-武汉、武汉-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三个高速环网,另外还建设了西南、西北两个高速环网及省际间DWDM系统。高速环网均采用32×10 Gb/s 以上的技术,省际DWDM采用32×10 Gb/s或32×2.5 Gb/s 的技术。通过上述项目的建设,使中国电信在骨干传输网上利用环保护和格形网保护几乎覆盖,所有省会城市传输带宽成倍提高,对于承载的各种业务更加稳定可靠。
2002年根据国家进一步改革的需要,中国电信集团又进行了新的拆分重组,北方十省(市、自治区)和南方2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剥离。“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按照光纤芯数三七开分给两个企业,传输设备按照属地划分。拆分完成后两个企业分别进行了设备补网。由此时起,“八纵八横”干线网由一个网变成了两个网。每个网的光纤芯数虽然少了,但是规模没有变,仍然可以覆盖全国。不但固网运营企业以它为基础开展各种业务,而且移动运营企业也租用了大量的电路。直到今天“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依然是支撑整个通信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