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产业新闻 >> 正文
国产手机:十年打造完全自主生态链
2007年9月4日 17:14    中国电子报    评论()    阅读:
作 者:连晓东

    三次嬗变造就两代企业

    到目前为止,国内手机产业可以说历经了两代手机生产企业。笼统地讲,核准制前获得牌照的为第一代企业,2005年3月以后通过核准进行生产的企业为第二代手机企业。这两代企业因为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生态环境以及自身背景都不尽相同,在经营和市场表现上也有很大区别。当然,由于一些企业自身也在随着环境改变不断调整自己,要抽象地概括这两代企业的特点并非易事,最好是先了解国产手机企业的发展过程。

    粗略地概括,国产手机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2年以前。业内很多人愿意从1999年开始,而笔者认为应再向前追溯,这是中国手机产业的蛰伏期。

    这一阶段,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系列扶持政策下,一大批企业也看到手机市场的前景,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手机”。在1999年专项之前,一些企业就致力于手机研发,比如浙江的东方通信1997年在美国硅谷投资设立了手机研发基地;1998年科健派出6人的研发团队前往美国COMQUEST公司;有合资工厂背景的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资品牌手机生产过程的学习研究,培养自己的工程师队伍。

    早期的技术专利转让费动辄几百万美元,中兴、科健、康佳、华为等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系统集成方案开发工作,包括COMQUEST方案、朗讯方案、BORDCOM方案、ADI方案、TI方案、PHILIPS方案、SKYWORKS方案、英飞凌方案等等,为培养一大批手机研发生产等技术领域的工程师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国产手机企业技术积累的时期。

    从1998年底开始,一些自主研发的手机产品陆续在东信、科健、首信等企业的实验室问世。但是在市场上,这段时期国产手机大多数还是以MKD(整机引进方式)、SKD(大散件组装),或者使用手机通信模块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国产手机的份额还处于逐渐爬升阶段。

    第二阶段,2002年~2004年。笔者愿意将其称为“草莽英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国产手机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移动通信消费需求的大爆发时期,再加上国产手机发挥本土化优势,利用适合国情的渠道和营销方式,国产手机的份额节节攀升。2002年,国产手机夺下国内手机市场30%的份额;2003年,这一数字飙升到55%,达到历史最高点。

    但这一辉煌来得太早,国产手机还没能掌握研发实力,也没来得及梳理管理中的漏洞,它与其说是一个机遇,不如说是一个考验。国产手机在销量一路走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量备货,继续引进成套组件;一方面波导TCL、南方高科等企业,也纷纷自主购置手机开发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开发,企图补技术之缺。这一阶段的国产手机,是时事造就的“英雄”,可一等好局面消失,竞争环境恶化,“草莽”时代的漏洞就演变为大窟窿。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这是调整和蓄势阶段。在上述的隐忧之下,2004年开始国产手机份额出现下滑,退守至50%不说,还出现节节败退,到2006年跌到28%以下。同时,一些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崩盘、易主、换帅甚至关张的局面,曾经辉煌的品牌如科健、熊猫、首信、东信、南方高科纷纷退出市场,还有一些老品牌,如波导、TCL、康佳等开始调整战略。在这个环节,还出现了几个影响日后手机产业格局的因素,使得整个产业进一步进入调整和储备阶段,即:核准制、黑手机和3G技术。

[1]  [2]  [3]  编 辑:火王
关键字搜索:国产手机  芯片  产业链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