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636期 >> 智能管道 >> 正文
激活城域网新能量 开启运营商与OTT双赢模式
通信世界网 http://www.cww.net.cn 2014年5月27日 03:55
标签:城域网 运营商 宽带
 

管道资源是运营商的天然优势,也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近些年,为了能够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挖掘更广泛的商业盈利点,运营商们将工作重点纷纷转向了“宽带提速”,虽然10M、20M乃至100M的接入速率的确刷新了用户对网络的认知,但庞大的扩路工程和高昂的建网成本,却没能为运营商带来等价的服务体验和市场收益。

相反的,我们更多地看到:宽带基础业务“增量不增收”、OTT严重蚕食传统通信服务、用户投诉引发“假宽带”事件等等。

宽带提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宽带提速不等于用户体验,通信网络经过多年沉淀,所承载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与日俱增,且网络层级复杂、结构臃肿,信息从数据中心到达用户往往需要穿越核心、骨干、城域、接入,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限制网速的瓶颈所在。想要单纯依靠拓宽道路来解决用户的体验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网络不但要扩更要管,这就像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车辆,如果没有完善的交规和严格的管控,再宽的路面也会出现拥塞现象。运营商网络也是如此,如果个人业务、家庭业务、政企业务、高价值专线业务不能有效隔离并适配以合理的网络策略,运营商将无法最终保证服务质量与收益。而这也是运营商提出“智能管道”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后,大海般的管道也需要“蓄水池”。曾有观点认为,如果把网络管道设计得像海一样宽广,是不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理论上说得通但实际则不然。现实情况是,业务需求永远“跑”在网络技术前面,以视频业务为例:在家庭用户接入速率2M时(并非独享),互联网上的视频类业务早已“满天下”;当家庭宽带实现10M/20M时,高清、蓝光等超大容量的视频源也早早登堂入室;而当100M似真似假地走近家庭时,支持4K格式的电视终端、OTT盒子以及相应的影视作品也已面世(以上提及数值并非独享带宽,因此单户家中的下载速率将更低)。

进一步说,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等产业趋势的带动下,数据流量和业务需求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牵引着后台网络、计算及存储等领域不断向前——即便实现了“海一样的管道”,恐怕那时的用户需求也要临近“宇宙般浩瀚”。

所以说,与其期待网络带宽的无限延伸,不如将“内容拉近用户”,同时审视自身网络结构,通过更加扁平化、低收敛比、智能化的网络格局承载起不同等级的网络功能与业务,并以全新的“智能管道”角色来重新思考和解决“增速不增收”的产业难题。

城域网成为通信网络的瓶颈

在这方面,华为作为运营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在经历了通信网络多年的发展变迁后也是深有同感。华为技术专家告诉《通信世界》记者,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可提供给用户的带宽越来越高,但仅仅是带宽的增长还无法使用户体验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运营商收入也未得到相应增长。

“我们认为,转机在于城域网,运营商在转向智能管道的探索过程中,城域网在整体网络中扮演中枢大脑的角色,通过技术的改造与创新,让城域网能够为不同业务、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将是运营商未来提高业务收入的关键所在。”该技术专家这样认为。

同时,中国移动集团互联网资源管理处秦越也表示,运营商为避免管道化,需要强化四网融合下的流量经营,除了采用大带宽、高速接口,如在城域网传输部署10G的PTN/PON接入环,网络层大量应用100GE链路以外,更应该加强网络的可视能力和可控能力,比如根据用户和业务进行网络的精确化控制,进而实现端到端的业务保障。

如此,过去并不热门的“城域网”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并在智能转型的道路上被运营商给予厚望。但是,运营商的城域网络在多年积累和沉积后,网络层级因业务承载增多而不断叠加,一些省份运营商的城域网节点布局也缺乏规划,部分机房空间有限设备陈旧,这些都为城域网的改造和优化设置了障碍。

与此同时,运营商在网络能力开放、内容交付、政企业务、IDC云应用以及数字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需求却在不断膨胀中,城域网如何能够在不断承载新业务的同时,优化自身结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运营商无法逃避的一道现实考题。

挑战一:拥抱OTT如何实现双赢?

OTT一直是运营商“谈虎色变”的话题,在去年,运营商也曾希望通过政府力量对“微信们”征收一定费用,但无奈市场化浪潮永远推崇公平竞争,即便是国企姿态的运营商也要经受残酷的市场洗礼。

好在运营商并没有放弃尝试,从去年联通推出“微信沃卡”开启了破冰之旅,到今年MWC大会上中国移动宣布的“融合通信”计划(用户可直接在手机界面的消息、通话和联系人中实现文字、语音及图片形式的数据传输,无需开启微信模式),我们都可看出,运营商对于OTT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排斥”转为了“接受”。

甚至一些省份的运营商还在思考,如何将OTT提供商彻底地“收编”,福建电信推出的智能管道开放合作计划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据福建电信方面介绍,该计划将通信能力(如会议、视频、语音、呼叫中心等)和信息服务(向合作伙伴提供用户鉴权、计费、收费)以SDK或者API的形式开放出来,供广大的OTT开发商使用,由此加深双方合作。据悉,类似智慧门铃、智慧钥匙等OTT应用已经上线。

至于城域网侧的技术实现,还有赖于华为的DSG2.0智能提速解决方案——通过将网络能力封装成多组API向OTT提供商开放,而OTT合作伙伴则通过注册账号,申请使用这些API进行开发,最终还可将自身产品与带宽绑定,设计出的业务带宽套餐将可包含在运营商或OTT门户网站中进行销售。

对于运营商建立网络能力开放平台,将具备无限创意的OTT提供商有效聚拢并赋予网络能力,这种做法对于OTT企业的便利自然不用多言,而运营商从中也可以通过申请API手续费、广告投放以及OTT应用分成等方式,获得额外的利润收入,确实得到了双赢的效果。

挑战二:CDN布网缓慢缺乏经济动力

CDN网络是城域网侧的重要网络形态,通过合理布点和内容下沉,无论对于运营商的IPTV业务还是内容交付,都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三家运营商对其也分别制定了长期和周密的发展规划,比如中国联通的“云计算+CDN”发展模式,中国电信倡导的CDN网络融合开放等等。但现实是,多年来国内运营商的CDN网络一直处于“缓步慢行”的状态,相较于核心、骨干、传输等其他网络层面的快速进程,CDN始终难见大规模动作。

究其缘由,除了技术能力限制外,恐怕还与运营商自身动力不足存在直接关系。据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现阶段,CDN网络主要用于IPTV业务,虽然提升了IPTV视频业务的交付体验,但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再加之IPTV业务在运营商经营占比的份额本就不高,导致运营商对于耗资铺设CDN网络缺乏直接动力;而在部署方面,本地CDN也往往缺乏智能化识别热点业务的能力,很多合作ICP内容在引入时多采用固定布放,如此一来,不但成本较高,缺乏灵活性,而且对于用户侧的业务体验的提升能力也很有限。

如此看来,动力不足和技术受限就成为了目前制约CDN建设的两大核心难题。其实,动力不足源于CDN的“历史因素”——运营商最初建设CDN的本意就是为解决IPTV的“卡停顿”现象,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网络修补方案导致了今天CDN网络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对此,相关运营商人士也表示,未来的CDN网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业务,我们通过软硬件解耦、标准能力调用以及统一运营等思路将使得未来的CDN网络具备“全网络适配”的基础平台能力。

对于运营商的长远发展而言,需要保障的服务质量的远不止IPTV这一项,华为技术专家对此也认为,可以采用Smart Cache等方案将合作ICP内容流化至本地CDN(独立设备或BRAS内置),借此破解OTT服务端的带宽瓶径。

挑战三:承载VPN/政企业务,是重建还是混传?

运营商虽坐拥大规模的个人消费用户,但涉及金融、政府、民生以及各行业的大企业VPN专线业务因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一直以来都是各家运营商看好并极力拓展的业务类别。

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和智慧城市理念的不断加深,目前运营商的各类政企业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高带宽、多业务、灵活扩展以及低成本的需求趋势。

这对运营商而言,确实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一方面要确保企业用户稳定、安全的应用体验,另一方面还要在不增加硬性成本的基础上带给客户更多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如何以更低的建设成本,构建更加高效的政企专线已经是运营商关心的重点问题。

在这方面,华为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如果采用重建一张网的方式,不仅投入成本巨大还将涉及链路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建议采用IP硬管道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说,在同一个IP转发通道内进行硬隔离,软管道承载个人业务如上网、语音、视频等业务,硬管道来承载企业专线业务,如此一来不单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还可以提供类SDH的高质量、低时延的传输保障。”

同时,城域网能力的不断强化对于运营商提升用户体验和加速业务交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基于DSG(动态业务网关),运营商可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宽带提速;基于SA(内容感知)能力,运营商通过抓取价值用户的网络行为,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热点的精准营销。

而这些网络能力也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也有了全新定义,类似SDN/NFV、虚拟化等新技术趋势激发了城域网的新活力。比如传统的城域数据机房中,网络软硬件的人工和运维费用都比较昂贵,而用户行为及分布式计算也导致了业务对DC资源需求不够确定。基于SDN的vDC网络架构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前述华为专家对此解释,通过引入SDN网络控制器对海量末端设备实现集中管理,VxLAN实现跨域大二层网络DC资源共享,NetMatrix等实现全业务自动化部署,而末端设备仅对业务实现硬件转发,这种“控制与转发分离”的网络形式将极大地降低末端设备成本(CAPEX)。通信世界网

 
【作 者:张鹏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昵称:  验证码:
 
关注通信世界网
 
 
官方微信
“cww-weixin”(或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于获得独家的CWW视点分析、最新的通信资讯。
 
 
专家观点
邬贺铨:频率紧张限..
“中国移动说今年要建20万个基站,到时就超过其他国家4G基站总和。但是..
 
 
最新专题
  • 1

  • 1

  • 1

  • 1

通信百科
 
华为IDC/ISP信息安全管理..
IDC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rss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中国邮电器材公司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委员会
爱购服务器之家
新浪科技
搜狐IT
腾讯科技
凤凰网科技
人民网无线频道
中国通信网
移动Labs
中华电子网
通信产业网
企业网
In-Stat
IT价值联盟
中国软件资讯网
通信人才网
慧聪通信网
CTI论坛
CIO选型网
CTO技术网
美通社
赛立信竞争情报网
CRS通信学社
ZDNet至顶网
和讯科技
博趣·兴趣门户
呼叫中心频道
运营与增值
信天下企业短信
新电子
OFweek光通讯网
中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