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395期 >> 运营市场 >> 正文
徐福新勇于做通信技术的先行者
2008年12月8日 11:33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庞有为

    1970年从南京邮电学院毕业以后,徐福新就开始从事通信工作,他是当时余杭邮电局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余杭邮电局,徐福新开始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通信人生。

    用国产设备首次挑大梁

    那时,整个余杭也就千把门电话,一个公社只有几个主要单位有电话,很多生产大队和偏僻的地方还没有电话。浙江余杭是“丝绸之府”,每到蚕桑季节,桑叶不够需要调剂,很多人都要打电话联系,有时打给五六十公里外的一个县要等三四个小时,打到外地去就更困难了,通信资源非常紧张,有的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打过电话。

    当时,徐福新发现,余杭乡以下的广播电路跟电话线路是合用的,广播响的时候电话就不通了。早上五点多开始广播新闻,到八点以后才能打电话,电话非常难打。那时普通老百姓都通过信件联络,有紧急事就发电报,所以电报生意特别火。

    徐福新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前,余杭基本上采用的是国内的载波机,有的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没载波机。1978年,福州引进的富士通F150是当时第一个万门程控局,参观时只能在外面隔着玻璃看。1990年,才真正引进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的设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浙江的乡镇企业也快速起步。很多经商、开工厂的企业要跟外界联系,国际电话、国内电话很多,电话线路非常拥挤,徐福新就是负责这部分的工作,当时打深圳的长途,好多人都要到徐福新这里开“后门”。余杭县政府适时地提出了“经济要腾飞,通信要先行”的发展战略,把通信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还在使用的6000多平方米的余杭通信大楼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

    当时,有个台商想在余杭良渚投资建一个制药厂,但是考察一番之后觉得通信条件很滞后,余杭的领导就把徐福新请了过去,向他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安装一个直拨电话,能够让台商直接和家里联系。徐福新马上和杭州电信局联系,在长途全自动拨号用户数控制得非常紧的情况下,在一个星期之内为要投资的台商开通了直拨电话。台商很满意地表示,大陆的办事速度并不比台湾慢,仅凭这一点他就要在余杭投资。后来,制药厂很快就投产了。

    1983年走上领导岗位的徐福新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在进口设备贵、外汇控制得严的情况下,1989年徐福新与洛阳电话设备厂的工程师一起研究,实现了余杭农村电话、市话、长话的全自动直拨,创造了采用国产设备实现“三网合一”的国内先例。为此,《人民邮电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进口设备虽然好,国产设备也能挑大梁”的报道,邮电部的很多领导都到余杭来视察,全国其他局的同行也来参观学习。对此,徐福新表示,“想要满足通信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创新。”

    组建国内首个GSM公司

    1995年3月,上级领导找徐福新谈话,让他去组建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这也是当时邮电部“引进外资、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全国第一个试点,要为以后的电信改革打基础,徐福新感到非常荣耀。浙江省数字移动公司的成立,意味着1992年杭州开始使用的模拟移动通信要被淘汰。

    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一开始叫GSM公司,那时的徐福新又要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又要把设备引进来并调试好。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忙碌,1995年12月28日,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在杭州开通了第一个GSM网。

    数字移动通信公司的发号量要比徐福新想象的快得多,供不应求,不到一年的时间,容量就已经饱和了。要知道,当时数字移动通信的费用是很高的,1.5万元的入网费和一个1.5万元的手机,加起来的费用就达到了3万元。

    由于GSM比模拟移动通信先进,1999年模拟移动通信彻底退出了浙江移动通信市场。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的做法跟一般人不一样”

    1996年7月,徐福新又回到了浙江余杭电信局,促进徐福新回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要搞小灵通。当时,UT斯达康正在找人合作,通过上级领导的推荐,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1997年,小灵通在浙江余杭开通,从此,徐福新有了一个众人皆知的称号——“中国小灵通之父”。

    小灵通刚刚推出时叫“无线市话”,就是把无线接入网技术嫁接在固定电话网上,实现了固定电话在城市里的无线化,是固定电话的延伸,激活了固定电话的活力。

    徐福新认为,当时移动电话资费很高,普通老百姓、工薪阶层、高收入人群对通信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通信技术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搞小灵通不是去跟中国移动竞争,我也没想过要跟中国移动竞争,我就是想把固定电话搞活了,让小灵通成为固定电话的增长点。”

    小灵通与固定电话合在一起就是一号双机,徐福新表示,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FMC的业务,“实际上我在十年以前就在做FMC,应该说FMC是我们中国人首先提出来并加以实现的。”

    回顾自己三十年的电信发展经历,徐福新坦言,“我的做法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徐福新表示,如果是很稳定的技术,他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种技术产品就像傻瓜照相机一样,谁都会用,但是坏了以后谁都不会修。所以,他要研究新技术,学习怎么改进它,找出它的不足之处,找到解决之道,而新技术也为徐福新创造了机会。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小灵通  徐福新  通信技术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