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今日评论推荐 >> 正文
小灵通应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11月17日 09:02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李学博

    小灵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拖出了一条不算漂亮、但是也不能忽视的长尾——一方面是风光不再,在其他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之下市场规模已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是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用户群体还在使用小灵通,并且在短时间内仍将继续使用下去。

    未来,在电信运营商三分天下、3G业务呼之欲出的背景之下,小灵通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而笔者认为,小灵通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应该尽快退出历史舞台,为其他的技术和业务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历史原因来看,小灵通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小灵通业务在推出之初,其定位主要是为了弥补固网运营商没有移动业务的空白。有数据显示,小灵通业务在鼎盛时期全国上下达到近1亿用户,现在显然已经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在固网运营商还不能经营移动业务时,小灵通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其低端的、资费低廉、单向收费的产品定位也对无线通信的资费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今时不同往日,运营商已经不再受到业务发展领域的制约,重组后的电信运营商都已经具备全业务运营的能力,小灵通业务反而分散了各运营商对移动业务发展所投入的精力。

    从发展空间来看,小灵通业务存在的先天不足已经愈发明显。以网络建设为例,为保证业务质量,在城市中每隔几百米就要设置一个小灵通基站,覆盖面积非常有限,不利于实现广域覆盖,而由于小区设置复杂,小灵通的小区切换性能非常有限,对移动速度形成了限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网络,其日常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对资源的极大消耗。另外一方面,消费者群体的消费理念不断改变,单一的话音和信息业务利润不断下降,如果还依赖小灵通业务进行发展,其业务上升空间将受到传输速率、业务种类、运营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这是消费者和运营商都所不能接受的。

    近几年来,我国GSMCDMA移动通信业务对小灵通的挤压和替代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移动、联通的电话资费不断下降,小灵通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用户还是会选择资费比较接近、但是业务体验更好的移动通信手段。

    从未来的前景来看,小灵通对于电信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消费市场和运营领域的活跃性都需要激活,而不应受累于传统业务导致产业发展缓慢。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小灵通业务将持续给他们造成压力,在产业重组和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灵通业务,对运营商资源的消耗将使运营商在竞争中失去先机。

    与经济学领域中的长尾理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扩大产品利润空间——不同,在通信领域中,旧的技术长尾拖得越长,新的技术发展就会越晚——它所挤压的是新技术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技术的更迭也不会导致通信业务产品利润空间的变化,用户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始终存在,积极鼓励用户群体向新的服务领域转移,并不会对运营商造成损失,恰恰相反,主动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反而会减少其在旧业务方面出现的用户流失现象。

    从现在的趋势看来,小灵通的退出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进程应该加快,运营商应用更优质的服务和相近的产品定位加速小灵通用户转移,以避免出现新时期的“双网运营”。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小灵通  运营  发展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