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化 >> 要闻 >> 正文
从解构到建构 探讨企业信息化的哲学思维
2007年8月24日 13:49    赛迪网    评论()    阅读:
作 者:信息周刊 贺寅宇

    前两天和同事聊天,话题从网络、芯片、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谈着谈着就自然延伸到了哲学的发展,感觉到以后的科技发展,对哲学发展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而当谈到中国近百年来的哲学发展,我们的一位记者发出了“解构多,建构少”的感慨。其实,在学术领域目前已经开展了很多对于科技哲学、工程哲学的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哲学研究的重点,在古代是本体论,到近代是认识论,而从来都没有把创造论当作哲学的一个应有之义。这可能是其为什么会给人“解构多、建构少”的感觉。

    如果用哲学的角度来回顾一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我发现,情况还不完全一样。很多情况下,我们既有解构,也想建构,但往往是解构中道而止,建构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很多人把它归咎于“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方案是舶来品,管理方法和架构自然也是西方化的,要在中国做企业,当然需要本土化。所以,一些CIO告诉我,他们企业上信息系统的时候,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对目前企业的架构和流程做颠覆性的改革,只能是优化。那些厂商就苦了,为了适应每个企业的特殊情况,必须对原来非常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做各种版本的客户化,结果是,每家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都是一个功能,但架构可能千差万别。

 

    这样做好的方面是,企业原有的架构和流程得到了大部分保留,企业的业务运转在信息系统上线后,受到了最小的干扰。但同时,这些信息系统原有的功能也就注定了只能发挥部分作用,更有甚者因为企业员工并不适应部分新改的流程,重新回到了老路上,信息系统也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然后是推倒、重建,并美其名曰“这是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支付的学费”。

    这些问题,就又回到了信息化的本源问题上:我们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还是为了通过信息化,给企业带来面貌一新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如果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没有进行彻底的解构(解构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去芜存菁),那么这种依托原有架构进行的信息化,和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并没有什么两样。除了信息化功能大打折扣外,这样的做法已经出现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信息系统对企业业务的发展只是起到了被动支持作用,永远落后于企业的业务发展;CIO的积极性被大大遏制,成为“不出事就好”的守门员;信息系统投资成为可松可紧的皮筋,完全没有规划和管理。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在为《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一书所做的序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而这一宏观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实现其自身业务运作的信息化。”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企业就应该把信息化看成是管理的一部分,认真地进行解构,然后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规律,进行科学建构。每个企业最后建成的构架可能都不一样,但其中的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管理的目标是把复杂低效变成简单高效,这个解构的过程本身可能是复杂的、艰难的,但一旦你建立了简单化的新架构,你的企业享受到的,将是灵活、高效,而这,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最核心竞争力。

编 辑:严大伟
关键字搜索: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