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小灵通的“战略伤”--要闻--通信世界网
观 察   研 究    批 评   推 介   运 营 观 察    制 造 业 观 察    监 管 论 坛    SP 观 察    手 机 论 坛
首页 >> 今日评论 >> 要闻 >> 正文
小灵通的“战略伤”
2009年2月10日 15:38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王涛

    前不久有消息表明,运营商欲放弃对小灵通用户的转网努力,让它自然消亡。但清频退网新规让这一想法落空,在明确的“截止时间表”下,小灵通正在演化成为一颗定时炸弹,而无论运营商怎么拆解,都会伤及自身。

    在此规定下,运营商的可选项不多,或接受用户退网,并给出补偿;或者在截止时间段内完成用户转网,但这同样需要给出一定补贴。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做,运营商都要“补窟窿”。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年以来,小灵通走了一条完全与运营商初衷相违背的吊诡之路,当初运营商赋予小灵通的战略价值,现在都没能很好实现。

    小灵通一度被视作提振固网运营商盈利能力的武器,但事实也许并不那么乐观。根据2006年时中国电信王晓初的解读,“若持续大幅投资小灵通,只会增加业务的收入,对盈利的帮助不大”。这可以看做是对2006年之前小灵通盈利能力的一个小结。

    另外,当初在小灵通用户入网时运营商就给出了巨额补贴,而现在,3年内网络设备折旧出售或报废,为退网、转网再付出补贴,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折腾法,小灵通到底在资金上能给运营商带来多少好处?

    当初对小灵通的另一种解读是它能够提前为固网运营商拢住一部分移动用户,算是跑马圈地行为。但事与愿违,由于转网成本过高,运营商一度选择放弃用户转网。但是在清频退网新规下,运营商的这个计划只能搁浅,因为3年的时间很难自然消耗掉7000万现有用户,此时的运营商只能主动出击。这也告诉我们,企业在战略规划环节需要缜密行事。

    其实还要问一个问题:为了小灵通,运营商付出的“时间成本”该怎么算呢?(王涛)

编 辑:徐亮
相 关 新 闻
关键字搜索:小灵通  退网  战略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作 者 资 料
王涛
以格物致知的理念解构通信的大千世界。
周 新 闻 排 行 榜
特 约 评 论 员
责任编辑:高 媛 投稿信箱:pinglun(@)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