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网络建设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业界对于5G的预研和探讨已经提上日程。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飞速发展倒逼网络不断向前演进的态势下,电信运营商们不得不思考,移动宽带网络更加深远的未来,毕竟传统的建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网络运营者对于容量、能力以及低耗方面的需求,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所说,我们需要更加革命性的变化,让网络变得更软、更绿色、更通用。
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中国移动带领业界知名的通信设备商、IT制造商以及软件开发商开始了关于C-RAN的探索之旅。通过几年的努力,C-RAN不仅在研发方向和技术实施方面实现了提升,而且自去年底到今年以来还相继在福州、青岛以及北京等地进行了不同场景下的现网测试。
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无线设备从专有化向通用化、标准化方向的演进,中国移动研究院还自主研发了业界首台采用通用处理器的BBU,其中的底层平台也均为自主开发,包括数据通路优化和各接口驱动开发,FPGA代码和Linux底层平台驱动优化及改写等。
应对LTE时代的四大挑战
在C-RAN的概念中,包括了集中化、协作化、云计算和绿色的定义,这既是中国移动对于未来网络发展方向的理解,也是移动自身网络不断演进的目标。而在LTE时代,C-RAN对于解决现网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薄弱问题都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绿色通信技术研究中心C-RAN项目经理段然告诉记者,目前LTE建网普遍存在着密集城区覆盖难和站址阻力大、TD-LTE站间抗干扰能力弱、综合成本高和能耗高、1年30万建站量工期紧压力大的问题。“而C-RAN技术的集中组网正是解决上述方案的有效手段。”
据了解,在密集覆盖引起的信号差的问题,中国移动通过C-RAN理念延伸而来的分层网+BBU池、补盲补热等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改善LTE网络在阴影地带的弱覆盖现象,以及化为D频段与生俱来的穿透能力弱的问题。
在抗干扰能力方面,中国移动通过分步骤的引入C-RAN的协作化技术,有效地降低网络结构,优化网络性能,使得不同小区基站间的重叠覆盖率得以提升。在降低能耗方面,C-RAN由于采用业界通用技术,使得部分网络功能得以软件化,设备集成度更好,由此通过减少机房中设备占地空间、减少布线以及降低人工运维等途径,间接地实现了绿色低能耗。
此外,中国移动在今年初就对LTE建设下了“死命令”,2014年的目标将建设50万LTE基站,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布网对于建设部门而言,则意味着不小的挑战。不仅将面临配套设备供应压力大的问题,同时还将出现工期进展,现场建设难度大的现实问题。而C-RAN的集中化理念,能够促使BBU池化, 采用集中化部署,比如一个集中式基带池可以灵活可扩展支持10载波、100载波、1000载波,乃至10000载波,如此一来无线站的工程量大大减少,甚至一些地区还实现了无机房,相应的建设工期也将会大大缩短。
多地实践效果得以验证
经过实验室中的反复验证,中国移动在去年年底将C-RAN搬进了“现网”中。据悉,中国移动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之间,已经陆续在福州、青岛和北京三地进行了不同领域的试验网部署。
其中,中国移动在去年底在福建省进行了基于WDM的集中部署试验,将现网中6个无线站点中的18个TD-LTE载波进行了集中,同时CPRI进行了2:1的压缩,引入3个波分环,每个波分环带2个WDM设备。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压缩与单芯双向场景,可进一步节约5倍光纤资源;初步测试表明,无线侧性能指标不因WDM引入而受影响;中国移动在后续,将进一步研究白光直驱与WDM混合集中组网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在青岛的黄岛区,进行了室外型WDM设备部署试验,以及上行宏小区协同的测试;在北京地区的校园、步行街以及一些人流多、话务量高的地区,实施了基于C-RAN架构的HetNet组网/微蜂窝组网验证。
除了技术方案在现网中得以验证,C-RAN在原型机的设计和标准制定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前述移动研究院人士表示,为了尽快实现C-RAN在BBU基带池的实现,以及其加速器接口的标准化定义,中国移动联合业界主流的通信厂商共同完整了两套TD-LTE原型机系统,并对其能耗和加速器的功能定义进行了评测。其中一套原型机,是业界首台商用协议栈虚拟化BBU,可实现端到端通信;另一套原型机,则是基于开源OAI代码,并与商用核心网、终端实现通信。据悉,原型机的底层平台均为中国移动研究院自主开发,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了数据通路优化、各接口驱动开发、FPGA代码和Linux底层平台驱动优化及改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