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技术 >> 运营与应用 >> 正文
 
改善流量经营 运营商差异化寻开放
http://www.cww.net.cn   2012年9月3日 15:34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行业掀起开放平台的浪潮。

2009年至2011年,在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下,一批企业推出了各自的开放平台或实施“能力开放”。2011到2012年初,三大运营商的开放平台也纷纷登场——中国移动以“MM”和“飞信”为核心的开放平台、中国联通“WO+”开放体系,以及中国电信2012年3月正式上线的天翼开放平台。

把“开放平台”作为一种明确的技术运营策略,始于社交网络Facebook,随后便在互联网行业内蔓延,但是作为跟随者的国内电信运营商运作开放平台,在业务能力、市场应对、引进外部资源三方面与互联网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性对于指导运营商开放平台的搭建与运营,甚至对移动互联网趋势中运营商的角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平台: 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此前长期深耕基础通信,互联网运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挑战,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导致的移动互联网大潮让他们有一种“甜蜜的惶恐”:一方面,自身紧握移动通信网络和海量的用户资源;另一方面,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机敏,担心在大潮中触礁。

因此,一个相对稳妥的市场介入策略,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于是,对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加工与组建,以平台化形式授予外部开发者并进行可持续的运营,即所谓“能力开放”,就成了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对当今趋势的一致回应。具体来说,运营商业务是以网络和话务为主导的基础通信业务,这些业务在技术上趋于成熟并处于持续发展中,商业表现都占据高地甚至于垄断。

此时开放平台的出现是企业主导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充分的技术能力与商业价值后的产物,而且它们反过来服务于强势业务的巩固与进一步发展,或者为企业挖掘新的业务类型和营收增长点。

基础不同 平台能力亦不同

强势业务形成的具体业务能力、用户资源、渠道能力,以及计算或通信资源,是支撑开放平台的四类能力。由于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分工不同,业务发展的基础也不同,因此在能力的具体表现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1)业务能力方面

运营商偏于基础通信或底层数据服务,如语音通信、短信息、宽带接入物联网等,互联网企业主要在于表层应用,如电子邮箱、IM、SNS、搜索、支付等。基础通信或底层数据服务与硬件设施关联紧密,可变性相对不高,而表层应用基于软件编程,产品、业务可变性很高。因此,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比运营商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业务能力和相关运营数据,可供开发者调用的应用接口或数据更为广泛,使用形式也更灵活丰富。

另外,由于通信需求的数据化趋势,用户越来越多地绕过运营商的传统通信业务,转而使用数据化的通信服务,最典型的如IM、VoIP通话等,而且,运营商也错过了机会去建设一些本可发挥自身优势的业务能力,比如支付,如今被支付宝等互联网业务占得先机。

[1]  [2]  [3]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新华信 市场研究服务研究员 孙伟编 辑:高娟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运营商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