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价格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的一种商业竞争行为,其主要内部动力有市场拉动、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目的是打压竞争对手、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消化库存等。
随着移动通信转售牌照的发放,虚拟运营商正式加入通信竞争市场。从已经拿到牌照的以及即将获牌的企业名单来看,涵盖了游戏、物流、金融、制造、媒体、电商、支付、保险、交通等等多个行业。既然来自各行各业,理论上各家在传统优势业务上必定有过人之处,同时,移动转售牌照也将各个行业的精英企业汇聚于此,统一指向通信市场。
无奈一:意欲抢得先机
率先抢占市场,争取相对更多的用户永远是企业实现盈利走出的第一步。打价格战其目的是保持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触,以便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需求。
无论是最早提出399元包含半年内语音免费外加3G流量的蜗牛移动,还是以低价入市推出“清新卡”的巴士在线,双方共同吸引眼球的便是利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而为争取用户赢得筹码。
事实上,对用户而言,市场上电信品牌增多,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整个电信业而言,更多的竞争被引入后各家从业者压力陡增,虽说一定程度上将使得通信市场更具活力,但如何吸引用户似乎成了头等难题。于是,屡试不爽的价格战便成为了首选。
无奈二:被迫应战
价格战,一方发起无人接招则不会形成“战”,既然基于市场行情不得已发起价格战,有实力的自然可以凭借传统底蕴支撑相当长时间以期达到最终目的。那么,实力相对单薄的企业在面对整个行业大打价格战时或许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保守,要么加入战局。
巴士在线董事长王献蜀可谓最早撕破了虚拟运营商领域大打价格战的遮羞布,他认为:“如果不让打价格战,要么把牌照收回去。”而由其主导的“清新卡”通话资费最高比基础运营商月标准资费便宜近60%,流量便宜也达到20%。
之前三大基础运营商争夺市场的玩法似乎说明,在我国通信市场竞争策略相当简单,三个字:价格战。而在我国虚拟运营商发展前几年,各家在无法结合自身传统优势项目推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前,价格战也是不得已的唯一选择。而面对竞争对手悉数降价,想要一直以高于批发价的价格继续玩转市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就这样,被迫打起价格战成为了多家虚拟运营商们无奈的“缓兵之计”。
无奈三:迎合用户
不管通信市场有多少家虚拟运营商加入,用户存量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各家虚拟运营商为了一个相对看得过去的用户增量数据,迎合用户推出有特色、低价格的套餐则成为关键。虽说用户群体中有一定数量的高端用户,追求服务到位,对价格要求不明显,但用户主流仍旧追求“物美价廉”,在语音与流量相对足够的情况下付出最少的代价。
各家虚拟运营商可以通过转化玩法例如自由定制、语音流量互转、流量不清零等等吸引用户,但是在涉及到用户切身利益上,一款套餐究竟能否让用户长久持有并“点赞”推荐给亲朋好友就需要真正的实惠。
而当前,似乎基础运营商一直处于低价最前沿,4G资费轻松降价便引得粉丝无数。这种情况下,虚拟运营商降价在无奈中又多了一份“惯性”。如果不跟进,通信市场似乎离从业者越来越远。
无奈四:同质化严重
就当前已经拿到移动转售牌照的19家企业而言,多家企业业务模式高度类似。以终端渠道类为例,在此领域居然有7家企业拿到移动转售牌照。试想,这7家企业一方采取降价措施,另外几家如果不跟进,销售优势便荡然无存。
当然,各家会有针对特定人群推出一系列增值服务,例如乐语的移动健康、话机世界浙江省内2小时上门达等等,虽说这些增值服务短期内不会被同质,但涉及核心的价格仍是各家目前摆脱不了必须面对的现实。
然而,打“价格战”要从企业整体考虑赢利,掌握降价临界点,降价只有在一个合理的幅度内,既对对手形成威胁,又能较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购买行为,否则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按照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预测,到2015年底,全国大约有5000万虚拟运营商用户,占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3%左右。可以说,虚拟运营商的市场空间有限,价格战对于虚拟运营商并无多大好处。但用户永远欢迎企业的降价行为,也永远是降价的受益者。虽然人们的消费心理随着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改变,但价值与实惠永远是用户的第一追求。
各家虚拟运营商发起“价格战”是为了赢利,即便现实的眼前受益看不到,也要争取将来的受益。虚拟运营商可以借此提高通信服务品质,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来实现盈利。同时,结合自身传统核心竞争力来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建立品牌形象。这样,企业可以以较经济的代价换来足够的利润,摆脱无差异化产品的价格纠缠,突出价格战重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