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新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而不是单个企业能够解决的个性的核心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这样的创新中心其组织方式和内在机制本身就要创新,首先,它是由行业内的骨干企业来共同投资、共同建设的。其次,一开始的体制就不是事业单位,而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市场中寻找课题和研究方向,把创新技术变成机构的收入。最后,在内部的运营机制上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新的体制和运营机制。
目前在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绝大多数生产电动车的汽车企业自身并不做电池,而电池的质量、续航能力与成本关乎电动车的性能和经济性,工信部引导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了十几家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合资成立了动力电池研究院,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有董事会、股东大会,聘任总经理,制定了一直到2020年的长期发展计划。这从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创新机制,改变了过去科研院所靠政府花钱来养,个体创造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的局面。
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务实、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记者: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开始积极试水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但同时又面临标准、安全方面的诸多难题。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还面临那些共性问题,从顶层设计方面有什么考虑?
苗圩: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问题还有不少。首先就是智能制造标准缺失的问题。标准的互联互通本身也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 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在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控制系统方面,我们还缺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离开了先进的控制、传感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一句空话。再次,越来越多的产品、机器加入到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之中,对网络的带宽、速度、质量形成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组织软件行业的企业、网络行业的企业和制造企业密切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突破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支持。最后,网络安全问题应当引起广泛重视。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水平提高将带来新的工业安全问题。前不久,乌克兰电网大面积瘫痪,实际上就是病毒进入工业网络造成的安全问题。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须做好工业系统安全防控,要加强技术研发,及时发现并处置。还要从根本上建立工业网络的诚信与安全制度,把秩序维护好。
记者:接下来,工信部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与举措?
苗圩:下一步,我们有几项重点工作要做。第一,针对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进一步抓好工程的组织和实施。第二,抓好有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地。第三,抓好试点示范,把更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建设制造强国的格局。第四,抓好统筹协调,包括规划和规划之间要衔接,部门政策之间要配套,部省之间要联动。第五,针对已经初见成效的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由行业协会发动行业内企业学习对标,推广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这场变革的发生。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将按照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提出的要求,把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实际的行动,把行动变成效果,真正把中国制造2025一点点落到实处。
发挥信息通信企业优势推动智能技术融合
记者: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工业领域的智能技术与人工智能等IT技术加快融合,那么信息通信企业在参与、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还有哪些拓展空间?
苗圩: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当中,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工业化基础不足。如果说制造强国德国基本达到工业3.0的话,那么中国工业企业还处于2.0补课、3.0普及与4.0示范的阶段。但我们也有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与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国家的独特优势,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特别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那就会补上我们的短板,化不利为有利,发挥我们现有的优势,加快我们整个工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