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虚拟运营商目前仍旧没有具体的套餐资费推出,但其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从此前,苏宁在网上的套餐评选活动便可看出其在流量经营方面与传统运营商的不同。通过网友投票的方式既让用户有了套餐参与感又使用户了解了套餐的具体细节避免了对于套餐定制的不理解,此外,还宣传了自身品牌。而这在传统三大运营商在推广套餐时的宣传很难见到。
虚拟运营商们除了在宣传方面为电信业带来了新的模式外,还在业务整合、品牌定位方面也有着清晰、准确的定位,如乐语“妙”品牌定位在移动健康;巴士在线定位公交WiFi等。不仅将移动转售业务与自己原有业务相结合还定位于细分市场领域。
这些举措也正符合工信部发放虚拟运营商的初衷。工信部在对虚拟运营商发牌进行解读是就曾表示,移动通信领域是目前电信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转售企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将会与基础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竞争。
相对于国内虚拟运营商刚刚起步,国际上的虚拟运营商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在流量经营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之处。
如美国有一家虚拟运营商专门服务于华人区域,资费套餐除了常见的语音和数据外,还增加了微信公共帐号的建设和维护,远程的翻译。而这一原来是公共帐号具有的功能本来只是其一种业务,这家虚拟运营商却将这个公众账户变成了产品,嵌入了资费套餐之中。此外,远程翻译,也是这家公司本来就提供的服务,也变成了资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虚拟运营商,更多的体现出对自有业务的整合能力,将语音、数据与资费融合渗透到自身的业务体系里,实现业务整合,流量经营创新,邹学勇介绍。
融合成通信业未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对手将来自各个行业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未来,随着业务不断重叠、融合,这一情况会越来越加剧。这是运营商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流量增长、移动带宽增加,移动宽带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纸上的概念。移动宽带随着3G网络不断深化,4G时代的到来已经到来了。原本没有能力掌握用户入口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蚕食电信运营商入口的能力。智能手机、App应用均成为了企业越过运营商攫取用户更多价值的有效途径。
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厂商、设备厂商、软件厂商、互联网公司等供应商之间,原本清晰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已经变得日益模糊。往日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互为上下游的复杂关系。
2013年,移动互联网流量达到132138.1万GB,与2009年的11789万GB相比,增加了10倍,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2013年,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行业收入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75.7%,而2012年这个数据仅为51%。然而流量经营却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剪刀差”难题。
为此,一场以互联网思维改变通信业的“去电信化”革命正在进行,而与互联网结合、与行业应用结合等以融合业务为主也的业务创新不断涌现。此次,三大运营商在虚拟运营商伙伴合作方面的试水也成为了其业务创新的尝试手段。对于在三大运营商中,不管是移动业务种类还是用户规模均居首位的中国移动来说,更加希望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时,探索出一条业务创新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