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消息,针对 “移动支付”蓬勃发展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移动支付存在信息安全保障不规范、缺乏统一监管、易形成垄断、维权难等几大问题,他提出了多个推进移动支付规范发展的措施,包括建议成立“移动银联”,建设移动支付服务功能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手机号短信验证等核心验证机制要进行业务提供方和验证方区隔,相关验证服务由业务提供方统一委托通信运营商来实施,不得直接开放给业务提供商/支付公司。
互联网金融促使移动支付走向辉煌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上网用户的快速普及,互联网金融逐步呈现“掌上化”的趋势。2013年,一系列被冠以“XX宝”的移动支付产品引发热潮不断,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与全国37家银泰门店进行了合作,推出支付宝的“当面付”功能,随后,集收益、资金周转、支付功能于一体的“余额宝”上线,4个月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苏宁推出的“零钱宝”;腾讯的“微信支付”在8月推出后,短短3个月用户达千万量级,腾讯公司在“嘀嘀打车”中引入“微信支付”。
与此同时,运营商和银行方面也逐步发力,到2013年,中移动的手机支付月交易额破百亿,年交易额破千亿,并与中国银联合作实现手机钱包刷银行卡。另据近期易观国际测算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4季度,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47851亿元,环比增长达到26.84%
不少专家和媒体因此判断,未来十年是移动支付行业的黄金十年。
移动支付存四大问题
对此,全国人代表郑杰表示:在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上,主要存在着几大特点,一是行业跨度大,产业链条长,支付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业务实现方式和产品方位不断丰富,移动支付业务实现的方式不断丰富;三是合作供应的模式开始出现,比如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推出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及演进产品(NFC技术的手机)。
总体来看,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尚处在发展的探索和成长阶段,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信息“安全”的保障尚不规范。2012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即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但在个人信息的保护、电子签名、证书等体系建设,以及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技术支持方面,这些环节涉及公民权益和国家安全,目前却大多由各企业自主制定,没有法律法规,也没有国家标准。
其次是缺乏统一“监管”。移动支付的监管不仅涉及到金融监管部门,还涉及到工信部、消费者权益保护单位和竞争管理部门等单位,多头管理的情况下,谁来协调一致地推动移动支付值得关注。
再次是容易形成“垄断”态势。移动支付涉及的参与者、参与主体众多,由于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存在,移动支付容易形成垄断态势。截止13年三季度,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前三位依次是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领衔,形成移动支付的第一军团,留给其他企业的市场空间已经被压缩到不到7%。
第四是消费者“维权”较难。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针对性不够强,体现在支付业务规范中,对消费者资金权益、个人信息、知情权和欺诈损失的保护需要纳入其中。第五是发展“模式”不平衡。目前远程支付上的发展要快于近场支付,而以NFC为代表的近端支付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布局,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角度,“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两只脚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建议成立“移动银联”建设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