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入股京东已经板上钉钉。在此想和各位探讨的是,入股京东对腾讯的背后意义。
对于此次交易最常见的解读是,一是腾讯可以乘机将并不成功的电商业务甩手给京东,二是可借此联合京东,狙击阿里,在BAT世界大战中打赢第一场战役。很少有人去分析,此次入股背后的大逻辑是什么。事实上,这次入股并非偶然,而是腾讯自“3Q大战”之后腾讯大战略变迁的必然结果。这个大战略贯穿了腾讯自2010-2014年的始终。
在我看来,腾讯大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微信为标志来区分,则分别是“前微信时代”、“微信中时代”、“后微信时代”,对应的是开放战略的迷茫期、稳定期和成熟期。
在“前微信时代”,3Q 大战的爆发,360以跗骨之蛆式的进攻直接侵入了当时腾讯的核心产品QQ客户端,破坏了腾讯既有的良性循环。那时起,马化腾开始意识到合作与开放之于腾讯的价值要远大于垄断所带来的价值,而在此之前,腾讯是一个习惯通过流量和用户规模扩张市场的中国式互联网巨头。
当时腾讯内部提出要进行“Facebook式的创新”,各业务体系、事业部和产品线纷纷表示要构建自己的“开放平台”。一度腾讯内部的开放平台最多的时候超过了20个。但当时的开放,是以开放之名,试图快速延伸腾讯业务的外延。这就是腾讯的“迷茫期”:到底应该如何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腾讯在迷茫中开始和一些小的开发者合作。但这种合作,总是遮遮掩掩犹犹豫豫,分成是这个阶段开放的核心,但其分成政策却因时因事变化极大,有些时段有些项目慷慨大气,有些项目依然小心苛刻被人质疑。
直到2011年初微信的上线,再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腾讯进入了“微信中时代”。在2012年底腾讯召开的圣诞晚会开始之前,腾讯总裁刘炽平做了一段讲话,他用了一个词“庆幸”,庆幸有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这一阶段,腾讯的分成政策基本稳定(例如,前不久的腾讯手机游戏开放平台,将过去在页游时代的分成比例部分倒置,腾讯得3,第三方开发者得7)。同时,腾讯将重点放在了内在业务的拓展上。以微信为核心,把有价值的东西装入微信。微信就像一棵树一样,腾讯希望在树上长出各种各样的果实。在内部,微信所在的事业部的权限是最高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的腾讯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什么义务可以接入微信,微信的商业化谨慎又充满规划。
第三个阶段,随着微信产品进入成熟期,腾讯公司的整体战略迈入了“后微信时代”,这与腾讯的上一个阶段是有重叠的,内部外部相辅相成。
如果说腾讯一直在做加法,那么从腾讯入股搜狗,甩出搜搜,可以看出它是在做减法,把重复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长的统统砍掉,交给外部专业团队去运营。这一次用电商资产和美金入股京东也是同样思路。
现在的腾讯有两个心态,一个心态是对核心项目的投入不遗余力,典型如腾讯入股大众点评。而另一个心态,就是对非核心项目敢于放手。我不做电商又如何?我不做搜索又如何?我手中已经有了移动互联网最具含金量的门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腾讯对开放战略的认识已经变得更加深刻——让别人接入自己平台只是初级阶段,敢于对自己业务下刀才到了成熟期。
在3Q大战之前,整个中国互联网是巨头的全业务时代,看到任何业务有钱有潜力,巨头就直接自己组建团队抄袭过来。所以腾讯会自己做游戏做电商,也会做邮箱做门户做搜索,而不会去收购市场上已经成型的业务领先者。那时候每年的并购案例少之又少,而现在,并购数量已经达到历史新高(在美国市场,并购与IPO的比例可达到7:3,这也很可能将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但3Q大战之后,开放成为BAT等巨头共同倡导的主流。几家公司的做法如有默契:以开放为名,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外延,他们都意识到,开放反而能比传统的全业务垄断更加全面、深入地控制市场,形成壁垒。几年下来,三大公司的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大陆板块的碰撞不可避免,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BAT世界大战必将爆发的本质原因。现在大家关注的打车大战只是前哨战接触战,更大的战火还在后面,一触即发。(周鸿祎你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你的投资人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