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过年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只看到人山人海这种事情是谁也不想的,如果出门不看天气预报,又不看 “景区热力图”,那就只能看人品了……
笔者曾经有一段颇为“惨痛”的跨年经历,好不容易加完班决定出去high一下,但却被“人品”打败。Mix座无虚席尚在预料之中,但三里屯挨个钻酒吧也难觅一处能容纳几人的小桌就实在有点让人伤心。跨年夜几个人在三里屯吃麦当劳的痛苦你们没办法理解。
当时心中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双千里眼,无需在寒风中溜腿挨个问,也能提前清楚知道三里屯人气已经过热,那么至少可以在精力还充沛的情况下钻进街角的KTV,总比快餐店更让人感觉高大上一些。
于是当在除夕前夜用百度搜索“三里屯”,右侧阿拉丁出现百度地图名为“景区热力图”的神秘入口时,顿时有种梦想实现的愉悦感。以及对人品无需再被无情曝光这件事,而对百度地图产生了森森的感激之情。
先对“热力图”做一个简单的科普。作为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热力图以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访客行为,在不同区域位置间用不同的颜色、亮度表示访客不同的热衷度。热力图的作用很多,但之前在国内应用较为普遍的是互联网行业,对于网页设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像“景区热力图”这样如此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人人可快速使用的案例非常少见。
由于热力图的可视化特征易于人们快速掌握,即便尚属“新鲜玩意儿”,普通用户使用起百度地图景区热力图来说也毫无违和感。通过阿拉丁精准匹配到相应的景区关键词,与用户需求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如果用户点击进去,更可以一窥百度地图景区热力图全貌,不仅对景区,对于所在城市、甚至全国各地的景区实时热度都可以一手掌握。
目前首批上线的景区热力图,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3座城市的118个商业区和景区,按照位置聚类,计算景区内聚类的人群密度和人流速度,综合计算出聚类地点的热度,从而将结果体现在“热力指数”中,反映出该景点的人气热度,以及在所在城市中的热度排名情况。而由于数据是每10分钟一更新的实时性结果,对于人们出行等方面具有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
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样一款基于大数据,非常酷的产品竟然只用了一天的开发时间,在寻觅早餐小铺都已经费劲的除夕前,仍旧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和进取欲望,让人们看到了百度这一“狼性”团队的可怕之处。
成就这样的产品奇迹有几点必须:首先必须有大数据的基础,百度这些年在LBS领域的深耕已经收获成果,与百度其他海量数据构成真正PB级别的大数据宝库;必须有超强的大数据挖掘技术,百度地图无论在产品智能化、人性化方面的探索,还是前段时间推出的“春运迁徙地图”,都体现出了其依托庞大活跃用户群所积累出的大数据挖掘能力;必须有多部门无障碍配合的协同作战能力,只有顺畅的沟通、合作,才能在一天内完成调动了多方资源、并与百度主线产品实现对接的“不可能的任务”。
目前来看,景区热力图的社会价值大于经济利益,且行业内并无竞争对手,关于这款产品的未来还有太多的可能性存在,目前根据已经上线的功能,不妨对未来做几点大胆的猜测:
1、和“天气预报”变得同等重要。人们出行通常一看天气、二看交通状况,对于目的地的情况在以前所知甚少。但如今通过百度地图景区热力图,解决了出行链条上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的黑箱现状。
2、成为道路规划的重要参考标准。在目前百度地图景区热力图的右上方,有一个“人群分布历史与预测”的显示条,虽然目前刚上线尚无太多积累,但相信未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功能将成为景区管理、甚至是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参考,可以为相关管理部门节省传统调研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准确度更高。
3、有助低碳环保。人们对城市雾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汽车尾气正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在路上“堵着”或者“去了之后发现没地方”导致的纠结不仅让节日快乐打折,更是增加了环境负担。而通过景区热力图,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也可收获节油、省心、低碳的三重利好。
而转为一名普通用户的身份,笔者倒是觉得这款产品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够让我们的假期旅行变得开心,不添“堵”。本身人们去景区就是抱着放松身心的目的,如果因为人多而让自己变的更加紧张,那就得不偿失了。从这方面来说,百度地图景区热力图也可以说是让人开心过年的利器,更多理性、开心的游客还能提升景区的口碑,可谓是多赢的局面。
结合百度地图最近的动作,既“春运迁徙图”惊艳之后,百度地图推出“景区热力图”持续大数据可视化的尝试,让这一抽象的技术能够方便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基于地理位置的大数据研究更更加深入以外,更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LBS的尝试会给真实世界带来更为震撼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