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讯(CWW) 年前有机会参观华为上研所,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华为4G终端的发展。因此有机会和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华为消费者BG营销副总裁邵洋、华为终端中国区CMO杨柘有过一个比较深入的沟通。
华为做手机,如果算年头,也有10年时间,但真正切入这个市场,当成一个主要业务来发展,则不过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来,无论是市场造势还是新品推出,华为手机还是在业界刮起了一阵风,特别是今年P6的推出,一时间震惊全球。
相比较起前两年一心想吃成胖子的急切心情,今天的华为终端似乎沉稳了许多。虽然他们依旧拥有一颗争霸的心,但如今他们更看重“步步为营”的策略。受“互联网思维”影响,目前国内手机圈开始出现一种“做手机就是利用互联网做营销”的思潮,认为手机企业应该是一家轻公司,研发可以外包,生产可以外包,质量安全测试可以外包,只需要包装一个互联网概念,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就可以了。
参观完华为上研所的八大实验室后,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手机之重和手机之轻,一个都不能少。华为在该重的地方,舍得大投入,现在只需要在轻的地方,有那么一点互联网思维就可以了。正如华为任老板所言:“别那么互联网冲动,应该踏踏实实的用互联网的方式,优化内部供应交易的电子化,提高效率,及时、准确的运行。”对于华为手机来讲,要称王,需打持久战,这一点,华为高层至少已达成共识。
广积粮
朱元璋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谋士朱升给他出的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延伸开来就是,要有一块坚实的根据地生存下来,要有强大的战略储备,然后,再根据时机的发展称霸天下。如今的手机市场,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华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还没有独冠群雄的实力。不过,为将来称雄天下,华为早已开始了“广积粮”的战略行动,投重金建设全球数一数二的实验室就是“广积粮”的行动之一。
此次华为对媒体开放了上研所的八大实验室:MLab、IOT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SAR(人体辐射安全)实验室、GCTC实验室、音频实验室、10米暗室。这几大实验室,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其中像通信协议实验室,投资近7000万,是业内最大最全的通信实验室。目前能够完整覆盖2G、3G和4G通信协议测试。这些实验室的建设,让华为在手机研发测试方面,远远超越了竞争对手,只不过一般普通消费者并不知晓而已。以SAR(人体辐射安全)为例,实验室采用业界最先进的瑞士DASY5 PRO测试系统,可以完成2G、3G以及4G全频段手机对人体辐射程度的测试。它的测试结果,全球认可。这对于那些“轻手机公司”来讲,似乎都是天方夜谈。再比如音频实验室,采用业界最先进的德国Head音频分析系统,可模拟用户的各种通话姿势、通话场景,确保用户在任何环境任何姿势,都能得到最好的声音体验。还有10米暗室电磁兼容实验室,采用德国奥尔托先进的10米半波暗室,可提供手机高精度电磁兼容试验,确保手机电磁兼容安全。
华为“广积粮”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在4G网络和专利上。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4G元年,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了4G竞争,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战场就在4G终端上。对于华为手机来讲,4G将成为它的主场,它比那些纯粹的手机厂商有着更多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最为华为看重,以至于邵洋一谈手机,必谈4G。因为,无论在网络市场份额,还是在4G专利上,都是华为在引领全球LTE商用进程:全球商用LTE网络数244张,华为参与部署了其中的110张商用网络。在专利上,3GPP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华为贡献了最多的LTE/LTE-Advanced标准专利,位居全球第一。
业界常有人感叹三星占据了手机全产业链,华为目前也正向这一方面发展,其中海思芯片的研发,让华为在“广积粮”的行动中更是领先一局。
4G时代称王
称不称王是个雄心的问题,能不能称王是个时机的问题。
华为手机不缺雄心。余承东刚刚在“消费者BG 2014年新年致辞”中透露了雄心,他致辞的题目就是“拥抱挑战,立志成为4G时代的王者”。
4G给了华为手机称雄的好时机。在做了多年多方面的广积粮后,华为计划发力于4G时代。
余承东要求很直接,华为终端要“抓住4G战略机会,全力以赴,敢于实现领先。”他说,4G将是华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作为长跑型选手,多年来的准备让我们对此期待已久。在这历史性机会面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拉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我们不能叶公好龙,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积极作为,敢于实现领先。”
2013年的业绩也让余承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华为透露,2013年华为手机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智能机发货超5000万台,进入全球TOP3,2013年,华为消费者BG业务预计销售收入超过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8%;年度贡献利润将超额完成目标。
时间站在了华为的一边。作为一个长跑型选手,华为长期以来的“广积粮”开始不断地发挥它的作用,而且华为还在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何刚说,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华为手机的市场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我们会在3、5年内走到行业的最前列”。(刘启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