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 >> 正文
 
第二代E-Band微波:LTE时代的选择
http://www.cww.net.cn   2013年3月1日 12:26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E-Band微波多用于企业级传输场景,在传输容量、频谱效率、网络特性和管理等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只支持低调制模式(BPSK),最大仅1Gbps传输容量,且需占用1GHz频带实现,频谱效率极低;缺乏分组数据特性,L2或L3等功能通过外置交换机或路由器实现;同步特性欠缺,没有或仅能支持同步以太,不支持IEEE 1588v2;缺少完善的网管功能,仅提供最基本的配置和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级市场,无法满足电信网络设备要求的高可靠性;部署数量少,应用面窄,器件和设备成本高昂,无规模交付及维护能力,整体TCO高等。

随着LTE网络的快速发展,未来单站传输容量需求可持续增长至G比特级,LTE在数据特性、同步、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对回传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以企业级应用为主的第一代E-Band微波产品无法满足LTE对大带宽、高性能和低成本回传的诉求。为此,领先的微波厂商纷纷投入到新一代E-Band产品的开发中,适应未来电信级应用的第二代E-Band微波应运而生。

2012年10月,华为率先发布了业界首个第二代E-Band微波产品,该产品在传输容量、分组特性、同步、网络管理和降低TCO等各方面的性能均比第一代E-Band有了质 的提升。

超大传输容量和极高频谱效率

第二代E-Band支持64QAM高调技术,在不采用以太帧头压缩等容量增强技术的情况下,使用一个250MHz子频带即可实现1.2Gbps的传输容量。若组合采用2个250MHz子频带,E-Band微波单链路传输容量可达2.5Gbps(采用以太帧头压缩技术时,1个250MHz即可实现2.5Gbps传输容量),完全能够满足未来G比特级基站对超大容量业务的回传需求。相比第一代E-Band需占用1GHz频段才能实现G比特级别的传输,第二代E-Band的频谱利用率显然大大提升。

先进的容量增强技术

为最大限度减少天气、环境变化对微波链路的影响,第二代E-Band微波采用了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波道调整技术来进一步增强链路的容量和可靠性,支持从QPSK到64QAM,多达6级的随天气变化自适应的调制级别,以及250MHz和500MHz调制频带的动态调整,能够提供从数百Mbps到2.5Gbps的精细弹性大带宽管道,提升了站点规划部署的灵活性。

另一个提高运营商无线分组业务传输效率的重要技术是以太帧头压缩技术(也称“带宽加速器”)。 第二代E-Band支持深度的以太帧头压缩,能够在微波空口链路对以太分组中的二层以太帧头(L2 Ethernet)和三层IP报文头(UDP/IP/IPv4/IPv6)进行压缩后传输,帧头占比较大的短包分组(≤128Bytes)传输效率可明显提升50%-60%。由于LTE业务常含有较大比例的短包分组,以太帧头压缩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E-Band微波在传输LTE分组业务时的吞吐量。

完善的时钟同步机制

时钟同步是微波承载网部署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代E-Band微波仅支持同步以太技术以提供频率同步功能,无法满足LTE业务承载所需的相位同步需求。第二代E-Band微波从电信级应用的需求出发,支持各种场景下的同步以太和全模式IEEE 1588v2(BC/OC/TC)部署,还采取了带外同步传输等机制来确保分组网络中同步信息的精准传送。

[1]  [2]  [3]  
关注通信世界网微信“cww-weixin”,赢TD手机!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 者:章海松编 辑:魏慧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LTE  E-Band微波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