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生代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月4日 10:11
学会怎样利用新媒体、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是保证年轻一代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现在年轻人的成长大背景是市场化,这就常常涉及人的生存感,让他们比以前的几代人更具有竞争意识。”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谢进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当初大众定义的“90后”,现在已经有了正式进入社会的一批本科毕业生。2012年毕业的本科生,大多数都出生于1990年,这些步入工作岗位的“新鲜人”代表着一个新篇章的到来。 在他们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的过程中,见证了全球互联网的普及。据统计(socialbeta.cn),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从2000年的3.61亿增长到2012年的26.7亿,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联网技术。而在所有上网的青少年当中,更有80%活跃在社交网络等网站上,37%的人每天发送即时信息给朋友、家人;而37%的招聘者会浏览应聘者的社交网站;千禧年时全球手机用户占世界人口12%,到今天占据了87%。在中国,目前有75%人口在使用手机。 他们所使用的数字化工具定义了他们将如何生活和工作,更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谢进川在学校主要教授“媒介与社会”这门课程,他说,新媒体每天都在发展,而在这样爆发式成长的网络时代,学会怎样利用新媒体、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才是保证年轻一代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解读新生代的特点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谢进川说,“情绪表达很直接,没有太多的规矩束缚。”“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但现实社会无法满足,媒介空间就成为自我个性化的展示空间。”或许这是新一代人热衷于在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展现自己的私人情绪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原因。同时,网络渠道的疏解与展示也会导致年轻人的自我中心化,而在过度关注自我的负面效用之外,还有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好坏两个结果总是相互依存,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意识得到。”他解释说。 数据显示,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发展的同时,虚拟世界的风险也在随之增加——2011年公开发布的、可以攻击移动设备的软硬件工具比十年前增长了将近20%,而模仿社交网站而“钓鱼”攻击的案件数目上升了80%。尤其是那些热衷网络购物、脱离家长管束、可以自由支配生活费用的在校大学生,很容易被行骗者根据其网络轨迹联络并进行诱骗。 同时,在学习生活上,对新媒体的依赖也早已成为90后的全体性特征之一。利用搜索引擎找答案,甚至复制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与纸质阅读相比,他们更习惯网络阅读,即便是阅读学术期刊,学生们也更倾向于上网搜寻,而不是去图书馆翻阅。“网络可以是最快,但不见得是最新的,因为很多专业期刊至少会在纸质版问世三个月之后才有电子版。”谢进川说。 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餐消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整个社会普遍流于肤浅的趋势下,年轻人很难不耳濡目染,浅尝辄止。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的压力也会于无形之中转嫁在这些不到23岁的社会新鲜人身上。 比如网络游戏。谢进川表示,有自控力的年轻人可以把联机游戏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将其当做辅助的人际交往工具;而沉迷游戏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往往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与照顾,或者找不到情绪抒发的出口,所以才会严重依赖游戏虚拟世界当中唾手可得的成就感与关注力。 再比如新入职的大学教职工。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校园的老师职工不同,年轻一代初出茅庐就同时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负担,比如大城市的住房压力、生存压力等等——这就迫使原本就对科研教学工作比较生疏的年轻老师们分散精力,努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成就的深度。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浮躁、功利的弱点,但现在这几批特别明显,因为涉及到的是生存感。”谢进川说,“但是他们无论是微博、微信,跟学生的互动方式都一直走在最前沿——非常活跃。”而近几年毕业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也给他留下“敢闯”的深刻印象,“刚入职就跳槽、创业,非常不容易。” [1] [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 辑:葛逊 联系电话:15910953501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