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互联网 >> 正文
 
何宝宏漫谈互联网的“哲学三问”
http://www.cww.net.cn   2012年12月12日 09:59    

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是“你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很多哲学家都致力于此问题的思考。比如西方现代思想的奠基人笛卡尔没法正面回答,只好逆向思维地说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好像“不思考”的动植物都不存在一样。世界三大宗教都给出了各自的理解。社会进步很快,现在的小区保安每天也在求证真理,最常问的也是这三个问题。所有通信网络,如电报网、电话网、互联网甚至社交网络等的设计,其实也都是在回答“哲学三问”,并且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通信时,首先需要知道通信对端的你和他都是“谁”(Who)。所有需要和别人交换信息的对象如用户、终端、上网卡、网络设备、应用、网页、视频、图片和内容片段等,在网络上都需要唯一的身份标志。加注身份标志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活儿,深层次看是一个哲学问题。

其次,只有“身份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通信时还要知道你自己在哪里(Where),通信对端在哪里,通常用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IP地址等表示。现实中位置信息的类型和表示方法千奇百怪,如高速公路号、街道号、邮政编码、经纬度、城市名等。网络位置信息虽没有这么复杂,但经常与“身份信息”搅和在一起,也就沾上“哲学”了。

最后,如何到达目的地(How)。在地球上的每个城镇之间建立两两直接相连的高速公路、铁路或航线是不现实的,因为城镇太多了,会出现N平方问题。因此有“交通网络”的说法,用户可以根据多种因素学习和选择“出行路线”。同样,在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中也存在学习、建立、选择路径以及据此传递信息的问题,网络中“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出行路线”的选择也不是个轻松活儿,成就了诸多专注于此的公司。

网络工作时,一般先通过身份信息(Who)设法获得位置信息(Where),再将位置信息转换为路由信息(How),最后根据路由传递消息给用户。接收端再进行一轮逆操作,送给某个身份代表的某位置的某对象。“身份”、“位置”和“路由”三种信息的相关映射是个技术活儿,非常频繁且要求实时,因此成本和效率很关键。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通用的做法是简化。

电话网对“哲学三问”的基本回答是“码号、码号、TDM连接”。电话网的码号是自下而上发展而来的,最初只是交换面板上的线路编号,在一个交换中心内部是唯一的。但当电话网不断扩展,需要在不同交换中心/局之间通信时,不同中心的码号可能会重复,因此就需要给每个交换中心/局再编一个号,加在原来每个号码的前面,于是号码开始有了层级的概念。这样一直扩展下去,有了区域和国家的概念,并且把编码规划标准化为ITU-T E.164。后来随着智能网而出现的800-、400-以及11X和IP电话等码号,使得电话号码也开始标示“应用”的类型。而电话网中的How,是通过面向连接的信令系统,利用Who和Where信息建立通路,转换成How信息(TDM方式)然后转发的。

互联网对“哲学三问”的基本回答是“IP、IP、无连接”。IP其实不是“地址”,本意表示的是一个子网连接到互联网上时的接口编号,不代表真正的物理位置。由于早期的互联网是“端到端透明”的,通信时IP地址保持不变而且长期稳定,因此应用经常内嵌IP地址,把IP地址当做通信终端的“身份信息”,比如FTP、SNMP、H.323和SIP等。后来因为IPv4地址短缺等原因,NAT开始流行,而内嵌IP地址的应用无法通过NAT。解决之道也很“哲学”,先是研究已有应用如何“穿越NAT”,然后就是新应用中不再内嵌IP地址,“穿越”也就不再时尚。

IP同时用于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做法已经给互联网安全、移动性和多连接等带来了无穷问题。现在任何试图使用IPv4或IPv6地址来标示一个用户身份的思路,都是试图走“身份标志”和“位置信息”重用的“老路”,是否是“邪路”就不得而知了。

[1]  [2]  
来源:人民邮电报   编 辑:葛逊    联系电话:15910953501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哲学  转发表  ISIS  RSVP-TE  哲学三问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